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872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缩减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类别湖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9ZK4030完成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省科技厅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课题负责人:匡跃辉课题组成员:谢华、尹小礼完成时间:2010年1月 摘要:摘 要:“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价值观基础。“两型社会”生态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它既触及社会成员个体的内心信念和自我修养,同时又事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新风尚的养成;既涉及自然问题,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及科技等问题。要构建符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要求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采取综合的方法措施,找到关

2、键抓手。其主要是:强化思想意识中的生态文化、强化政府行为中的生态文化、强化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化、强化科学技术中的生态文化。关键词:两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 生态文化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文化研究国务院已于2007年底正式批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这是探索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大战略决策。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 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文

3、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了所有人为的创造物。一般来说,文化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等。在社会包括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系统中,文化位于最顶部。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文化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以形成,又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是一种具有自律自恰性和自我更新性的动态系统2 生态哲学的文化意义.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1期2。文化的生成是一个新的均衡产生的过程。它通过对价值观、行为规范的调整和优化,引导个体或群体从观念到行为等方面做出一系列转变,使社会的运行向着某一特定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社会达到

4、一个新的均衡状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即在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建立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1 强化思想意识中的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就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中心内容。强化生态意识中的生态文化是指根据生态原则和生态规范,通过各种培养意识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觉养成尊重和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从而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其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生态意识的提高。这场深刻的革命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

5、观及行为方式产生彻底的变革。只有强化生态意识中的生态文化,使其对生态的保护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为“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1.1 创立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它产生于人们对生态危机的理性审思以及对生态学发展的学术概括和理论提升。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哲学运用整体性观点观察自然万物和解释现实世界,依据新的价值尺度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生态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评价和调节自然、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联,从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价值判断上的错误,必然导致目的导向上的错误。“征服型”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

6、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把人类与自然界区分开来,视人类为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领域,自然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类通过征服自然确证自己的主体位置。然而,“征服型”在人对自然的关联中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处罚和“报复”。生态哲学扬弃了传统哲学中生硬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循环运动,指出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之中,更存在于与自然界总体进化过程的关联之中,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的肉体组织和精神构造都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人作为现实存在,首先是一种物质存在,在这一存在领域里,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处于异质同构状态。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7、。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因此,大自然既是我们自身繁衍生息的原初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日常存在的立足基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哲学问题。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哲学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和研究的根本出发点。首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界所处的地位。对待人和自然的态度应当是一致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一方面人作用于自然,使自然界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界作用于人,使人自然化。长株潭“两型社会

8、”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物我空间转换和融合,也就是使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实现“天人合一”,而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味地“蚕食”、“侵占”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环境。同时,应用系统论和整体观来观察生态、人口、经济、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1.2 倡导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自然价值论4 余谋昌.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年第2期。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理论上表述为:人是宇宙(世界)的中心,因而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但在现实中人是具体的

9、个人或利益群体,因而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中心主义,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尺度”,即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依据生态伦理学价值观,不仅要承认个人和团体的价值,而且要承认全人类的价值,承认子孙后代的价值;不仅承认人有价值,而且承认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生态伦理的价值观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人统治自然;它的本质是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生态伦理的目标是,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伦理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

10、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在此意义上,生态伦理宣扬人、生命和自然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追求万物平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构生态伦理要特别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平等,也要求代际平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生态伦理必须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这种生态伦理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改造自然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它

11、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即生态伦理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1.3 普及生态教育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一旦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和行为方式上都符合“两型社会”的要求,社会也就迈入了一个更高级的文明层次,即生态文明社会。1.3.1 在宏观层次上,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生态意识。各级领导是党的

12、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者。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前途和命运。重视领导者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提纲挈领之功效。可通过环境状况公报、内参录像片、内参资料等形式,定期向各级政府决策层通报本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和变化趋势信息,增强其环保责任感;可通过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来加强各级政府决策者生态保护意识;可定期邀请决策层参加有关环境与发展的研讨会、组织参观样板区进行实地考察比较等形式,使其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可通过要求各级决策者定期撰写环保学习心得体会,达到“内化”。1.3.2 在中观层次上,强化企业生态意识。企

13、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不仅承担物质生产的任务,还承担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自己的生态道德责任。包括:加快对企业法人生态意识的培养,强化生态保护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企业法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法人系统地开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彰环保先进企业,及时曝光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把生态意识纳入企业职工岗前和岗位培训内容中,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研发、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去,使职工熟悉环境法、清洁生产、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1.3.3 在微观层次上,普及公众的生

14、态意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艰巨任务。只有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生态道德社会风尚形成后,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两型社会”。首先,加强理论宣传。充分发挥各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普及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教育;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公开本地区环境情况的数据;指导和规范公共场所和重大活动的环境公益广告宣传等。其次,加强行为宣传。通过一整套教育传播机制,全面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消费方式、道德素质。2 强化政府行为中的生态文化政府是生态文化的建构者,政府在现实的环境压力下,应当有着明确的符合长株潭“两型社会

15、”建设需要的生态文化战略。2.1 明确公民环境权利老子说:“祸莫大于无敌”,就是“没有约束是最大的祸患”5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人民网,2003年10月29日09:57作者简介:1匡跃辉(1959年),女,湖南醴陵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现代科技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科学社会学等。通讯地址:长沙市白云路386号邮政编码:410006电话号码:15116148604 0731-82780371(宅) 0731-82780963(办)e-mail: 2谢华3尹小礼,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是公民作为生物个体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空间场所的提供者,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的生存繁衍。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就是发展遵循“自然法则”的文化,就是发展众生平等的文化,就是发展对立平衡、相互约束、和谐共存的文化,就是发展使每个人的权利与责任统一起来的文化。“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公民有良好环境的享受权。具体包括有:宁静权、通风权、眺望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等等。最终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