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431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姜萍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而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的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

2、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如何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呢? 首先,要求学生先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

3、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图时发生变化,所以画得不圆,叉开的大小要固定不变。 其次,让学生在一张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画一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为什么两个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最后,用直尺在一个圆内分别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量一量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各有无数条,并且知道了同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

4、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操作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注重策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

5、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 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

6、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以引导联想为法宝、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联想是一种发散思维,是驶向彼岸的航船,是创新的前提,由于对同一事物可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联想,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使问题变得容易解答。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还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和柏树的比是4

7、1;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45,柏树和两种总棵数的比是1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五、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他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主动发展。例如: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8、,通过操作实验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推导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操作实验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要精心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注意引导学生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质疑提问、启发诱导、学生实践、联想探究,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姜萍 21世纪是一

9、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

10、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在接受的同时要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

11、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一)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二)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内容,应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

12、,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使在思辨中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

13、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能马上告诉你它是不是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此时他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4、6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萌发。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

14、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15、。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也乐于参与讨论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激发和启迪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