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225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发展、维度、测量工具,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前因变量、结果变量自从Dennis Organ等学者在1983年第一次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CB)这一概念,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有关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和研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对于完善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发展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2、的提出是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必然结果。1938年,Barnard提出,组织是合作力量的联合体,员工的合作意愿对正式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否则正式结构就成了空壳1。Organ认为,Barnard的“合作的意愿”与Roethlisberger和Dicksion(1964)对霍桑实验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都包含了组织公民行为思想的精髓,可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溯源。1964年,Katz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2。而后,Katz和Kahn(1966)又区分了角色内行为和自发行为的不同,并强调了主动保护组织和资产、

3、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善建议、为了应付额外工作所形成的自我发展以及与同事协调合作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3。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认为公民行为是未有正式工作说明,但是为组织需求的行为4。1988年,Organ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后来Organ(1997)又把组织公民行为与Borman和Motowidlo(1993)的“周边绩效

4、”相联系,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能为任务绩效的实现提供直接的支持,但可以通过维持和改善组织中社会和心理环境的发展,对任务绩效起到促进作用5。此外,Van Dyne等(1995)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有意的、能被知觉到的积极的行为,这对其他个体或组织比对组织公民行为表现者更为有益。Borman(2004)认为,OCB 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联系的,可以改善消费者和组织员工关系,提高组织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的角色外行为。随着对OCB研究的多层次扩展,OCB的概念边界也在进一步扩大,不再拘泥于个体的边界之内。”Schnake和Dumler(2003)总结了OCB 研究的多层次模

5、型个体层次、群体层次和跨层次模型,呼吁大家关注群体层次的OCB研究6。Chen(2005)提出了群体OCB的概念,她认为群体OCB指的是一个工作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从事组织公民行为的程度,它不是群体中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累加,而是一个完全在群体层次进行测量的构念7。2、组织公民行为与相关概念的辨析2.1 与个人主动力(Initiative)一般认为,个人主动力具有如下特点:(1)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任务完成;(2)其定位是长期的,不仅考虑直接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考虑到将来的工作绩效;(3)它是行动导向的,对目标所隐含的利益和困难考虑较少;(4)是主动的、自发的。OCB与其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属于

6、岗位职责以外的行为,都有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OCB中有顺从被动的成分,而个人主动力完全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2)管理者往往看好实施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而难以支持具有个人主动力的员工,有时甚至对后者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3)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位是短期性的;个人主动力更具有长期性。2.2 与角色外行为Van Dyne、Cummings和Parks (1995)把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s ERB)定义为力图有益于组织的行为,它是自由决定的,并且超出现有的角色期望。ERB 与OCB 二者看似一致,但如果把OCB 与个体角色联

7、系在一起,就会出现问题:当管理者和下属职员之间的关系有所发展时, 两个角色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容易渗透,来只属于管理者的行动渐渐地可能会被下属所采取。同时,使用角色作为标准易产生误差, 因为下属和管理者也许并不一致地同意某一特定角色应该承担的内容。2.3 与亲社会的组织行为亲社会组织行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是由Brief和Motowidlo(1986)提出的,其被定义为“当个体执行其在组织中的角色时,其对与之相互影响的另一个个体、团队或组织直接施加的,以提高个体、团队或组织福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POB 和OCB间的主要区别在于,POB

8、对于组织来说既有能性的也有能不良的,它既包含超越个人职责的任务,也包含预定的工作任务。如揭发、检举、暴露一些有害的行为, 对组织能够产生长远裨益,但它会扰乱工作场所。3、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维度,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主要有二维结构、三维结构、四维结构、五维结构、六维结构、七维结构等。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划分最早来自Smith,Organ & Near(1983)8。Smith等人(1983)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划分的二维模型,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划分为利他主义(Altruism)和一般性顺从(Generalized Compliance)。利他主义是指员工在

9、组织的相关任务上,主动向某一特定个体提供帮助的行为。一般性顺从是指员工在工作中,会主动提出超出组织的基本要求的行动,不是指向某一特定个体的,而是为了整个组织提供支持,主要是指员工的尽职尽责。此外,Williams和Anderson(1994)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分为朝向组织的公民行为(OCB-organization)和朝向个人的公民行为(OCB-individual)两个维度9。Van Dynel,Graham和Dienesch(1994)将盟约关系的概念引入到了组织研究之中,并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基础。当员工与组织建立起盟约关系后,其影响往往超过了通常意义上人们所研究的情感状态,由此他们

10、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三维模型10,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分为组织服从(Obedience)、组织忠诚(Loyalty)和组织参与(Participation)。1989年,Graham et al.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四维模型,包括人际互助(Interpersonal Helping)、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个人勤奋(Personal Industry)和忠诚支持(Loyal Boosterism)四个维度。后来,Organ(1988)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组织公民行为划分为五个维度:利他主义(Altruism),即能够帮助同事,预防和解决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诸多行为

11、;运动员精神(Sportsmanship),即员工在非理想化的环境中,毫无抱怨,而且为了组织的利益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坚守岗位的行为;尽责行为(Conscientiousness),即严肃认真、尽心尽责地对待工作并以远远超出基本工作要求地标准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行为;公民道德(Civic Virtue),即员工作为组织中的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行为,可以从他们积极参与组织活动的意愿中表现出来;文明礼貌(Courtesy),即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谦让待人、主动帮助他人避免工作问题的发生。Podsakoff(2000)等人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归纳和总结,认为OCB至少可以由七个纬度组成,分别是:助人行为(

12、helping behavior) ,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 ,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 ,组织尊从(organizationalcompliance),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 virture),自我发展(self development) 11。在国内,1998年,樊景立根据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OCB的11维度,这十一个维度包括:积极主动(Taking Initiative)、帮助同事(Helping Co-workers)、意见表露(Voice)、参与群体活动(Participati

13、on)、树立企业形象(Promoting Company Image)、自觉学习(Self Learning)、参与公益活动(Social Welfare Participation)、维护节约组织资源(Protecting and Saving Company Resource)、保持工作环境整洁(Keeping Workplace Clean)、人际和谐(Interpersonal Harmony)和遵守社会规范(Compliance with Social Norms)。其中,后六个维度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这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OCB包含的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别12。4、组织公民行为的

14、前因变量实证研究中关注得较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主要有以下五个种类: 员工个体特征、任务特征、组织特征、领导者行为以及最近刚兴起的社会规范。4.1员工个体特征4.1.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Williams & Anderson,1991;Morrison,1994)。Organ和Bateman发现,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工作满意度越高,员工就越多地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驱动利他行为的产生。这也与Smith(1990)的研究相一致。以往对于这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把工作满意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胡利利等(2009)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不同维度与组

15、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同事维度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程度最高。4.1.2组织公平感。 Organ(1988)认为如果组织给予员工的回报大于员工的付出,那么员工做一些职责之外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于组织的补偿;如果组织给予的回报小于员工自身的付出,那么就会通过减少做份外的工作来达到一种公平感。Knovsky和Organ(1996)的研究发现,组织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直接的影响。而Moorman(1991)则认为分配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程序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4.1.3组织承诺。Shore和Wayne(1993)的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承诺、组织支

16、持知觉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持续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的关系13。Organ和Ryan(1995)的研究指出,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有中等程度的相关。Schappe(1998)也发现组织承诺能够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4.1.4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指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不成文的期望。Robinson和Morrison(1995)研究发现,当员工认为雇主未履行其心理契约的义务,其公民美德行为就会下降。Turnley等(2003)通过考察发现心理契约的履行程度与员工行为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随后,学者余琛(2007)年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心理契约的外部推荐和内部培养方面对个人主动和帮助行为的OCB有预测作用,而工作支持和工作稳定对公民美德方面具有影响。4.1.5动机因素。不同的动机都可能导致组织公民行为,例如能够获得价值性补偿(Bolino,1999)、有利于自己的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