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8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7617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说课稿8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8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8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8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8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说课稿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说课稿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 课 稿一、 教材分析1、 单元教学要求 我本次教学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中国现当代抒情散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平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散文中的“自我”,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独特的情。因此,在鉴赏品读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其展开联想、想象并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培养、提高其鉴赏散文的能力。2、 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 通过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

2、描摹,流露出作者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二、 学生情况分析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进行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选择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就学过一些比较优美的散文,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

3、、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看散文,兴趣也比较浓,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大部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初步感知层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品析 ,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散文诵读及鉴赏评价能力,这也恰恰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三、教学目标的确定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考虑本单元是抒情散文单元,还有学生情况。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让学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培养、提高学生朗读及鉴赏散文的能力。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就应放在品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以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

4、”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B、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B、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评价的能力。C、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对故都深厚的眷念之情,激发家国之爱。四、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1)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教学难点: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了这篇文章,但学生所读到的不过是外在的语言文字,所以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故都的

5、向往、眷恋、热爱之情,尤其是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就成了一个难点。难点突破:1、品读,理解,让学生自我感悟2、设置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想像,拉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距离。 3、适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情感。五、教学方法的确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因此在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具体体现在一下几方面:1、自我感悟,调动经验感受,进入文本2、感知体验 : 品读感知 诵读、美读3、创设情景、深入理解探究 a、鉴赏思考活动b、拓展应用拓展训练 4、自主合作探究

6、:展开研究、评价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六、教学内容的设定 (第一课时,本次授课)结合单元主题与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问导入,调动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2、整体感知:诵读、美读,体味原文,把握文章情感。阅读是一种审美体验,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诵读。诵读是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阅读是一种审美体验,只能体验感悟,不能代替,教学重在启发。同时阅读还是个性化的行为,必须让学生自己获得,享受阅读审美的乐趣。3、创设情景,组织活动:请你做导演(秋之故都行)通过生动、形象

7、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体味原文,分析文章。在“感知探究分析体味”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深入领悟作者感情,所谓“得意体情”。4、拓展性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能力迁移,注重平时积累,使知识的学习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B、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B、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评价的能力。C、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对故都深厚的眷念之情,激发家国之爱。

8、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故都的向往、眷恋、热爱之情,尤其是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三、教学手段及方法1、教学手段:紧扣文本,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秋的意境,引出学生对秋的感悟,从而促进对文章情感的体味与把握2、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三、课时:两课时(完整)第一课时【本次授课】第二课时(略)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次授课)1、 导 入说秋(调动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现在已慢慢在进入冬天,对于刚刚过去的

9、秋,同学们肯定有着深深的记忆与感受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眼里的秋景,心中的秋情。 咏秋(调动知识积累)我们以前也学过过许多文人笔下的“秋”,大家还记得哪些呢?入文(激发阅读预期)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情感,就如一位美学家说过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当代作家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累,引导感悟秋境,进入文本。2、

10、品读感知读前要求: 1、找出文中直接具体描写故都秋的文段。(1分钟,浏览)在老师的引导,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有感情的品读文章。边读边思考: 2、文中描写了哪些秋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目的】: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感情基调,培养学生的诵读、感知的能力。3、 创设情景理解探究活动:请 你 当 导 演主题“郁达夫秋之故都行” 要求1、根据本文或其他相关材料精心考虑场景的安排,剧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根据学生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2、说出编导的理由 3、互相评价(教师、学生、自我) 教师引导、小结:故都的秋 通过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流露出作者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全文紧扣“清

11、、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形成了一个美的独特感人的秋的意境。 (板书) 【目的】: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自己走进文本,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4、 运用拓展(1)、导演真功夫要求:查找关于郁达夫及相关背景资料(“披文入情” 、“拓展运思” 、“知人论世” ,语境) 阅读有关文章,如:北平的四季、沉沦等。(提供阅读书目)(2)、心情日记内容:学后感 自己所喜爱的季节要求

12、:自己的真情实感 500字以上 【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能力迁移,注重平时积累,使知识的学习由课内扩展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清 静 悲凉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累累向往眷恋之情忧思落寞之感指导教师评语: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怀之作,“清,静,悲凉”是文章的灵魂,教学设计者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教学的引导准确到位。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准确恰当。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阶段语文的阅读学习重在培养理解鉴赏能力,教学设计紧紧扣住了这个重点,致力于这一目标。教学中创设生动而有价值的语文学习情景,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指导教师:赵燕(大)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