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7092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合作区产城融合基于对#工业园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调研产城融合的发展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 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 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活力。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也指出,“坚持产城融合,繁荣城镇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壮大,统筹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2011年11月1日,在“一核四城”的战略框架下,#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策,由#工业园区和#区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简称“#合作区”,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领域精诚合作,实现“跨区合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

2、此笔者对#合作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合作区产城融合发展定位一是#合作区产城融合阶段定位。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开发区发展经历的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发展历程来看,#合作区正处于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是产城融合的关键时期。#合作区以“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分步实施”为原则,做好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片区、综合片区和环漕湖片区的发展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超前考虑项目落户落地需求,加快产业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城市化进程,按照集聚大项目、承载大产业的要求,高标准完成各项配套设施,在“九通一平”基本到位的同时

3、,加快推进人才公寓、九年一贯制学校、#物流园建设,在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加快产城融合的脚步。二是#合作区两大片区培育城市功能。怀揣“产城融合”的梦想,#合作区在启动规划之初,把47.8平方公里区域分为工业片区、综合性生活居住片区和环湖现代生活商务片区。根据#合作区东部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示,#合作区东部5.5平方公里还将形成一个以商业服务、生态居住、文化休闲、商务研发四大功能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性生活片区,规划建设的漕湖和永昌两个居住邻里可容纳7万人居住。除新建1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所小学外,还规划新建漕湖片区级医院、设置2座邻里中心(1座已开业);保留原有漕湖农贸市场,

4、另外,还将在漕湖大道北侧规划1处农贸市场。2年多来,#合作区在引进项目提升工业片区的同时,围绕“培育城市功能”优化商业服务、生态居住、文化休闲、商务研发规划布点,投入数亿元配套产业片区的居住和公共设施,建成投用漕湖邻里中心、漕湖派出所、公交换乘中心、财政综合服务大厅、国地税工商一站式服务中心等一批载体,做精做优综合性生活居住和环湖现代生活商务两大片区。三是产业新高地绿化率高覆盖。打造#合作区产业新高地之初,坚持高标准定位,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点、线、面、块全盘布局产业片区和城市设计,并借鉴园区经验,邀请国际一流设计团队高起点规划建设方案。环漕湖的开发建设以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大视结

5、合漕湖自身的生态特点、与周边环境形成差异,打造形成一个青山绿水环抱,水鸟贴湖盘旋,水天一色的生态公园。漕湖南着力打造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二、#合作区产城融合的意义当前,#合作区正着力打造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生产服务业为支撑,以居住和商业设施相配套,人流、物流、商流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经济开发区,成为#“一核四城”重要板块和北部新兴产业集群。#合作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对于推进“产城融合”有着前所未有的深远含义。一是有助于带给合作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帮助合作区建立起产业平台,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

6、,对于推进招商引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二是有利于打响#的品牌,推进人文环境建设。强效推动戏曲文化三下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职工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社区文体中心不断建设完善,漕湖图书馆推广使用等,形成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三是有助于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的步伐。随着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必然带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全面聚集,开发区以宜居的环境吸引人才的进驻,并主张居住人性化,配以生活休闲所需的购物中心、酒店以及银行、公交车站等,以“家”的环境留住“人”,让“人”的优势建设“家”,形成良性循环。三、#合作区

7、产城融合的主要实践一是产业集聚不断加快。合作区沉着应对经济形势变化,主动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招商工作成效。在招商理念上不断向园区看齐,紧扣合作区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空间、生态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合作区设立以来,共引进项目125个,包括楼氏电子、泰连连接器、天合汽车等5个世界500强项目。二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合作区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将项目建设作为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承载力的重要抓手,坚持高质量建设、精细化施工,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目前合作区共有竣工投产项目36个,包括楼氏电子、科阳光电、世迈长青、福沃克汽车等,已成为当前合作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建项目13个,其中工业项

8、目10个,其中力源液压、兴禾源复合材料、智冠光电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建服务业项目3个,分别是凯富房地产、信德房地产、富建酒店,将成为合作区发挥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三是环境形象不断提升。着力提升硬环境。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市场、污水处理厂、国地税工商一站式服务中心、财政结算中心等配套设施全部投用,西交大漕湖科技园的载体功能更加明显,目前已有78家企业入驻,主要涉及软件研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漕湖邻里中心已经正式开业,永昌花苑、漕湖九年一贯制学校、人才公寓、集宿楼二期及商业配套等配套建设有序推进。着力优化软环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并且具备比较优势的投资软环境,积极对上争取,同时通过优良的

9、服务理念和高效的服务水平,在行政审批、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打造灵活多元的政策优势。#国际物流保税仓库、监管仓库、#海关驻#办事处申报成功。成立开发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金融支持。创新驱动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管委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设6家分站,已累计设立17家企业分站。“智慧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合作区地理信息平台顺利运行。四是产城融合持续推进。坚持“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局。#合作区永昌泾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环漕湖片区产业策划与空间形态研究已完成国际招标,正在深化设计。截至目前,#合作区总规、控规已基本到位,水利、通讯、防洪等专项规划已修编完成,形成了

10、合作区具有前瞻性的、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为实现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漕湖大道等道路改造完成初步方案设计,澄波路、繁华路等5条道路、任家浜等3条河道驳岸工程已完成设计。四、#合作区产城融合面临的困境在推进#合作区产城融合进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亟须破解的困境,要不断突破这些制约产城融合发展的困境,努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一是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合作区正处于成长阶段,道路的改造、交通网络、商业配套的建设等等服务配套推进的还不够快,导致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不够强,制约了产城融合的速度。二是产业聚集人口相对有限。一方面,一些在建项目进度相对缓慢,新项目落地难度相对增加,龙头型项目突破不够明显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1、,导致一般务工人员和专业性人才的流动相对低,缺少了一定的人气;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需要专业性强的操作工,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聚集。三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的服务不匹配,还需要增强服务主动性、及时性、有效性。五、#合作区产城融合的对策研究一是进一步加强相关规划的完善和衔接。“产城融合”要作为合作区规划的主导理念,在规划体制上,探索推进产业片区、综合片区和环漕湖片区融合衔接,发挥规划建设、公共服务部门等在规划编制中的联动作用,将产业资源、人口、服务资源、设施资源统筹考虑,同时要审时度势,积极引入“弹性规划”理念,在合作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结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预留部

12、分空间,作为完善合作区功能的重要补充区域。二是强化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化建设。借鉴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要逐步推动从居业分离向工业协同共进转变,强化与城市功能的契合。着力优化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合作区的城市发展有机地集合起来,通过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产业片区、综合片区、环湖新型商务片区等不同区域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促进合作区各个片区的良性互动发展。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产业、合作区发展的需要,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合作区的产城融合实现良性运行。配套设施聚集人气。只有完善基础配套设

13、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休闲需求,才能聚集居住人口。发展交通缩短距离。加快道路的改建扩建,提高交通便利性;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提高出行方便性,为居民的居住与工作选择提供更大空间,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完善环保设施推动发展。强化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加快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合作区的绿色发展。四是增强吸纳转移人口的能力。人口是产城融合的主体,必须不断增强人口的吸纳能力,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公共资源引导为辅,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适度集中,使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达到平衡。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提高产业、人口、生产要素的集中度,坚持产业集聚、人口转移同步推进,既聚集生产性人口,又聚集生活型人口,实现就业和产业、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和城市“双向融合”,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