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6834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秀琴 张小聪 周甦 摘 要:目的根据家庭生态系统的观点,对流动儿童的人格、家庭、学校三个维度进行调查,探讨这些因素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14CPQ、快乐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自编儿童生活问卷,对南京市两所公办混合小学和一所本地小学的401名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学业、学校和总体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地儿童低于流动儿童;儿童的幸福感与人格、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因素有显著相关。儿童人格特征的适应与焦虑,家庭教养方式的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惩罚严厉以

2、及学校因素是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人格特征的适应与焦虑,家庭教养方式的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惩罚严厉以及学校因素。 关键词:流动儿童 家庭生态系统 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流动儿童是伴随中国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给流动儿童下了一个定义: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人1,而且这一数字还有继续攀升的趋势。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

3、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2。 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菲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的,以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对儿童影响最为重要。对家庭系统的测量可以从个体层次、二人层次、核心家庭层次、扩展家庭以及社区和文化等五个不同水平展开。从国内现有的研究看,大都集中流动儿童个体层次,或核心家庭层次上3-9。因此,本研究拟从生态系统的理论出发,对流动儿童个体层次、家庭层次以及学校层次进行考察,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揭示这些因素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

4、影响机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南京市两所公办混合小学(指招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和一所本地学校四至六年级儿童401名,其中,流动儿童195名,本地儿童206名;男生228名,女生173名;四年级126名,五年级144名,六年级131名。 1.2研究工具 1.2.1主观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是张兴贵等102004年在参考Huebner11的MSLSS(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cale)基础上编制的适用于本土化的量表,包括家庭、友谊、学业、学校、自由和环境满意

5、度6个因子,该量表共37个条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7级计分法,选项从完全不符合记为1,过渡到完全符合记为7,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快乐感量表由Diener12编制,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共14个条目,也采用7级计分法。张兴贵13对其中文版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发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因素联合解释了快乐感的47.62%的变异量,积极情绪的同质性信度为0.76,消极情绪的同质性信度为0.82,达到测量的要求。 1.2.2人格量表 人格量表采用的是Cattell和Porter编制,祝培里、卢寄萍等人修订的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PQ)。该问卷能衡量儿童的14种人格特征

6、和3种次级人格特征,适用于8-14岁中小学生,被认为是一种信度比较好的儿童人格测验量表14。 1.2.3自编儿童生活问卷 包括家庭和学校两部分。家庭部分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儿童学习的关注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三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分为较差、中等和良好三个等级;父母对儿童学习的关注由“你父母过问你的学习么?”、“父母对你学习的期望是什么?”和“父母是如何关心你的学习的”,三个项目组成,得分越高越关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将瑞典Umca大学Perris等人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修改而成,选取原量表父亲教养方式的4个因子,即情感温暖(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

7、)、拒绝否认(F4)和母亲教养方式的4个因子,即母亲情感温暖(M1)、惩罚严厉(M2)、过分干涉(M3)、拒绝否认(M4),共计28项条目;并将原量表的4级评分改为是否判断。经检验,修改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acute;s 系数为0.586。 学校系统调查问卷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五级评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四级评分;对老师的满意度,三级评分;是否喜欢老师;是否喜欢同学。将上述五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即得到学校指数分,分数越高代表对学校系统的评价越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8、 2.1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以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指标,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六个分量表为因变量,以儿童的流动性为自变量,年级和性别为控制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地儿童低于公办学校流动儿童。 此外,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业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儿童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家庭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学生的积极情绪高于五、六年级学生,消极情绪低于五、六年级学生,家庭满意度高于五、六年级学生。 2

9、.2 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选取人格因素的三个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和神经过敏性,家庭教养方式的八个因子以及学校指数与幸福感的三个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满意度求相关,积差相关结果显示,除学校指数与积极情感相关不显著外,幸福感的三个指标与人格、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指数都有显著相关。 2.3 儿童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时,因变量选择幸福感九个指标中的总体满意度;预测变量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格变量,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特选取三个次元人格因素,即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和神经过敏性;其次是家庭变量,选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儿童学习的关注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八个因

10、子;再次是学校变量,选取学校指数;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儿童人格特征的适应与焦虑,家庭教养方式的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惩罚严厉以及学校因素是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共可解释幸福感51.3%的变异,这说明,五个因素的回归效应非常好。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想提升儿童的幸福感主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改善。此外,回归模型的容限度(Tolerancce)的值在0.630-0.945之内,VIF的值在1.058-1.588之内,符合多重非线性的标准;DW的值为2.019约等于2,符合残差独立的标准。 3.总结与讨论 3.1 幸福感与人格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

11、人格是对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尤以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相关最为显著,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15-18。本研究因为采用的人格测查工具是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PQ),而不是大五人格量表,或艾森克人格问卷,因此在结论上与先前的研究不可直接比较。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PQ的三种次级人格因素,即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和神经过敏性中,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最显著的是适应与焦虑性。它是由14种人格特质的兴奋性(D)、忧虑性(O)、紧张性(Q4)、自律性(Q3)、稳定性(C)和敢为性(H)依据公式0.2(D+O+Q4-Q3)-0.1(C+H)+4.4计算而来的,得分越高越焦

12、虑,与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这提示我们,幸福感与人格的兴奋性(D)、忧虑性(O)、紧张性(Q4)呈负相关,与人格的稳定性(C)和敢为性(H)呈正相关。 3.2 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 国内学者的研究认为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等因子均显著负相关19-21。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这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即父母的理解关怀对子女的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 3.3 幸福感与学校 本研究将“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对

13、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对老师的满意度”、“是否喜欢老师”和“是否喜欢同学”五个方面的问题整合作为学校指数,考查了学校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结果表明学校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重视对儿童学校环境的改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明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人N.人民日报,2011-12-29. 2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 (3): 542-575. 3徐凤娇,邓瑞姣

14、. 长沙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11,32(5):544-546 4王瑞敏,邹泓. 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2008,28(3):82-86 5师保国,邓小晴,刘霞.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3-149 6刘欣,师保国,肖敏敏.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44-48 7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31-134 8刘霞.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

15、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 2013,36(1):116-121 9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2 40 1913 10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 1257-1260. 11Huebner E.S.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J. Psychol.Assessment,1994,6(2):149-158. 12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 Psychol., 2000,55(1):34-43. 13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3. 14华东师范大学修订本.儿童十四个人格因素问卷(CPQ)测验题.1986 . 15 McCra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