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6793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中专中职论文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探索 文/林?栋 摘?要:本文根据特区中职生的若干不良心理倾向,提出心理教育应面向全体,以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并把重点放在求上心态、自主意识、自控能力的培养上;在操作策略上应坚持提前进行认知干预、创造机会体验成功、及时正强化、发挥同伴的正面影响、加强学习方法和自我控制技能训练等原则。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剖析?心理干预 在经过世纪之交的艰苦煎熬之后,深圳中职教育开始走出低谷,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深圳中职生的教育难度很大。特区的中职学校教师从教育实践的反思中,深深体会到应该把许多教育问题还原为心理问题加以解决。笔者拟从分析特区中职

2、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对中职生心理剖析和心理干预进行探讨。 一、特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价值观多元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给人们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使校园难成“一方净土”,教育病理问题越来越多。在特区中职学校,诸如厌学、早恋、抽烟酗酒、沉迷网络、夜不归宿、校内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使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本人极为苦恼。导致目前特区中职生上述行为问题的心理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下滑是众所周知的,多数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在初中阶段被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所困扰,长期的学业挫折使自信心严重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消极、被动,

3、又因为深圳学生多无衣食之忧,因而难以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缺乏自信、没有奋斗目标是目前特区中职生最基本,也是对其自身发展最不利的心理特征。 2.智力正常,但学习自主性差 目前中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然而并不是因为智力障碍引起的,这点从我们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可以感觉到,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中职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技能、学习计划等方面明显不足。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自主性差,主要表现有:多数同学不愿意提前到教室,到了教室又迟迟不能转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很少同学会主动做笔记,只有在教师明确要求下才肯动笔;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抄作业之风盛行;面临考试没有紧张感,很

4、少同学会制订复习计划。 从认知方式差异上分析,中职生中场依存的学生多于场独立的学生,冲动型学生多于反省型学生,他们中多数人不喜欢数学,普遍害怕推理、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及要求较精确的学习任务。 3.自控能力薄弱,外倾性行为障碍时有表现 自控能力薄弱是特区中职生(特别是男生)的一大特点。他们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家长和教师的承诺不当回事;不按时作息,喜欢到校外用餐;拉帮结派,甚至对看不顺眼的同学拳脚相加;对别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不理解,甚至在课堂上与教师顶撞;不爱护公物,甚至以破坏公物显示“胆识”。从行为障碍的内外倾分类角度看,上述行为明显与外倾性障碍特点相符,即

5、逆反、偏常,怀疑与责备别人,攻击、不守规则,要求别人极大关注,冲动与发脾气,破坏、多动等。 二、特区中职生心理教育的干预点 面对特区中职生的种种不良表现,教师们自然会想到“矫正性”心理教育。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中职生毕业时与入学时相比,很多问题学生发生了很大转变,仔细考察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并不是教师对他们进行“矫治”的功劳,而是教师的信任、鼓励以及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等因素在学生的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很大作用。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中职生可塑性很强,因此,中职生的心理教育仍然应以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 发展性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为每个学生提供人生成长的经验,设

6、计人生的发展前景,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即使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使其恢复正常的发展机能,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针对目前特区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中职生心理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1.求上心态 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和力量源泉。在多元价值观交汇又相对富裕的特区(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龙岗、宝安两区),优越的物质生活与落后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一批缺乏责任感、无上进心、自暴自弃、贪图享乐的青年。特区中职生若教育不当,很有可能会变成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为此,对中职生而言,激发其求上心态是当务之急。 求上心态与紧迫感、自信心、成就动机等因素有

7、关。对衣食无忧的学生来说,激发其求上的紧迫感绝非易事,但是人没有压力就很难有动力,所以并不能就此放弃。自信心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它是求上心态的基础和核心,它能使人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它是目前中职生最缺乏的精神财富。总之,激发求上心态是中职生心理教育的基础工程,也是解决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的根本前提。 2.自主意识 强烈的自主意识能使个体不为外力所驱使,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自主意识充分发展的学生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而且能合理地利用自主选择权,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达到充分的自我完善。心理教育是“助人自助”的活动,对中职生而言,要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价值

8、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改进心理机能,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要指导学生养成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自觉做笔记、主动问老师、主动拓展知识面、虚心学习别人长处、自觉从小事上锻炼自己意志等习惯。 3.自控能力 对有行为问题的中职生而言,他们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品质问题,直接原因是缺乏自控能力,控制不住追求感官快乐的欲望或发泄不满的冲动,抵挡不住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作为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促使其认识到自控能力对个人发展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其自觉调整情绪、逐渐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三、对特区中职生心理

9、教育的干预 心理教育的策略性很强。特区中职生是心理问题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更应注意策略。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干预 中职生在入读中职学校之前,往往存在一些对自身发展非常不利的观念和心理定势,为此。中职生一入学,就要对他们进行强烈的认知干预:要让他们认识到中职生的培养目标,认识到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大量机会,认识到技能人才的就业前景,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将面临的困境,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进行信心和目标教育时,要有典型事例,最好是把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和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的代表人物请来现身说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和前途设计,并辅导学生进行自我

10、激励。 对早恋问题也要以预防为主,提前进行认知干预,让学生对早恋的弊端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这种干预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 2.创造机会体验成功,并促使自信迁移 中职生多好“玩”,教师要保护他们的正当爱好,鼓励他们“玩出名堂”,因为这点很可能是他们自信心的唯一来源。要帮助学生总结为什么在某些项目上玩得好,然后提供机会让他为集体争光、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把从中获得的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包括学习)去。 班干部岗位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大舞台。班干部不要搞“终身制”,要适当轮岗,甚至有意安排个别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去承担某项管理工作,从而激发其自我意识。 3.及时实施正强化 外倾型的

11、学生主要动机是追求眼前的一时之快,他们对惩罚和责备不敏感,相反他们非常需要对他们的关注与爱。所以教师要有宽容的胸怀和敏锐的洞察力,哪怕发现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进行及时的正强化,让表扬、鼓励、期望、信任等外在动力逐渐激发其内部的动力系统。不要用成绩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他们,应更加重视他们乐于助人、有正义感、爱劳动、不怕挫折和乐观的品质。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4.发挥团体和同伴的正面影响 中职生的场依存倾向较明显,因而受团体、同伴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团体和同伴的正面影响,如在班级内组成学习小组、自律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学校要加

12、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与辅导力度。本策略的另一层含义是消除团体和同伴的负面影响,比如尽量不要让问题学生集中到一起,否则他们的胆子会更大,还会造成不良习惯的“交叉感染”。 5.加强学习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的训练 我们发现,中职生在社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学习技能、自我控制技能方面有明显不足。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训练,像数学、英语这些对学习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克服学科学习的心理障碍。 自我控制技能的训练最好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及时总结评价,增强学生提高自控能力的信心。 6.优化心理环境 中职生

13、的行为问题与不适当的家庭教育、不良的交友等因素有关。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与家长、其他科任教师的沟通,争取他们的配合,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宽松、积极、真诚和热情关怀的气氛,形成积极的心理“磁场”,使学生的心理环境得到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人格创造精神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青萍.论“教育病理”危机的突破临床教育心理学的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邓百祥.韶关市中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2002(6). 3刘翔平.学生行为障碍的内-外倾分类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4沈贵鹏.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