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6602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考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高考科目设置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从高考科目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等方面,对文革以后恢复高考三十年以来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四个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并作了简要的评论,旨在为未来中国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关键词:高考;科目设置;3+X组合;改革历程 6在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如果说有什么能牵动社会各界和各层民众的,非高考莫属。民意调查显示,高考已成“举国大考”。高考关系到千百万青年学子的前途命运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承载着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2、承载着太多的社会舆论压力。高考因而成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是中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也是争议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高考科目设置既是研究高考与社会、教育关系无法回顾的理论问题,又是直接关乎高考如何改革乃至高考这一“举国大考”命运走向的实践问题。本文重点在于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变革,在梳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各阶段的特点,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以期对研究高考科目设置受那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考科目设置究竟有哪些依据、现行的高考科目设置利弊何在、高考科目怎样设置才算科学和合理等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高考科目改革的历程回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

3、人才的需要的变化所决定,受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倡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学生个性,注意教育的地域差异等等社会问题和思想的影响,文革后高考科目的设置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总体上来看,高考科目设置变革可以分为大文大理设科、会考后的高考设科、3+X设科、新课程3+X设科四个阶段。1.文理设科:继承与完善这一阶段基本上是从1977年到1984年。从1977年到1984年的七年间,由于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有关部门对高考科目来不及作更多的考虑和研究,高考科目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文革前的两大类划分模式。从科目演变的历史来看,从1950年的考9门逐渐分为文理

4、两个科目组。直到“文革”结合后的1977年还是沿用了文理分科的这一做法。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作者简介:王后雄(1962- ),男,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教育考试与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手机:13986257872邮箱:)1977年8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在高校招生工作中恢复了文化课的考试,当年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对高考科目设置是这样阐述的:“ 统一考试

5、。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考试分文理两类。文科考试科目: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试科目: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加试外语。由省、市、自治区拟题,县(区)统一组织考试。”11978年教育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说明:“ 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 分文理两科考试。文科(含哲学、外语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含医农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外语考试的语种分别为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语,考试成绩,今年暂不记入总分。没有

6、学过上述语种的可以免试。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还须进行口试;外语笔试成绩记入总分,数学为参考分。” 2在大文大理的框架内,对个别科目的设置进行了一些微调,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外语科分数权重的调整。1978年,“外语考试的语种分别为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语,考试成绩,今年暂不记入总分。没有学过上述语种的可以免试。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还须进行口试;外语笔试成绩记入总分,数学为参考分。” 31979年规定,“为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推动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今后应逐步做到外语成绩计入总分。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经研究,今年凡报考重点院校的,外语成绩先按10%计入总分,今后逐年提高提高计

7、分比例。报考一般院校的,录取时只作参考分”。41980年,“为了逐步提高大学新生的外语水平,促进中小学外语教学,同时,考虑到目前城乡中学开设外语的实际情况,今年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今后逐年提高外语计分比例”。51981年,“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数学和外语、数学,提高高等学校新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外语程度,对考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外语专业考生的语文成绩)规定了起码的要求,有一门达不到要求的,录取时随下一个分数段分发档案;外语计分比例,今年规定本科按50%计入总分(去年30%)。专科学校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省、市、自治区决定。” 6“1982年外语成绩,本科按7

8、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1982年生物满分为50分。” 7高考大文大理设科时期有如下特点:其一,文科考试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试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的科目设置模式在恢复高考第二年的1978年就迅速得到了确立。其二,科目设置逐渐完善。首先是外语科目考试从无到有,其计分权重由低到高,体现了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人才外语能力的要求;接着在1982年的高考中设置了生物科的考试,这既体现了对人才文化知识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充分考虑了文革之后考生对高考的适应和过渡。其三,此阶段的科目设置处于不断完

9、善期。反映出科目设置不仅受到基础教育的影响,还受到高等教育的制约;既受到教育内容因素的制约,又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相适应。2.两考并置:曲折与流变这里的两考指的是高考和会考。这种科目设置的改革是从1985年上海高考会考试验的开始到2000年年教育部发文决定各省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举行会考为止。文革后恢复高考后不久的几年,在高考导向作用下,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完备等问题。会考的设立,是针对由于混淆大学招生的选拔考试与高中毕业的水平考试功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的问题。相当多的中学,从高二甚至高一即按高考分类把学生分为文、理班。文科班不学理、化、生,理科班不学政、

10、史、地,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没有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也不能适应科学发展对大学新生的要求。由于录取率低,当时许多年份升入大学的人数只有占同龄人4%左右,高校录取学生在所考科目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超出高中毕业水平,许多学生在应考科目的学习上只有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强化训练;许多中学也盲目追求高考水平,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高的没学会、低的没学好”。1983年,教育部召开高中工作座谈会,提出应举行高中毕业会考。1984年,教育部学生司与人民教育杂志合作,在该杂志开辟专栏高考讨论。其讨论结论指出,高中毕业会考与高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两者混同将会造成一系列弊端,必须分开。1985年,

11、国家教委核准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与会考后高考改革的试验。上海市提出:高中毕业会考是衡量其毕业生是否达到合格水平的考试,考试科目为九门必修课,从高中第一学期到第5学期,学完一门考一门,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报考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按国家计划选拔新生的考试。会考后高考科目的设置,上海决定语、数、外等各类学校的必考科目,其他六门必修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由招生学校(专业),任选一门,形成六个科目组。上海市高考由上海市高教局组织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后来由于高考中生物和地理考试的废止,又减少为四组,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管理司通知中的一段原文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次

12、改革的原貌和初衷:“为了促使普通中学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专业更合理的选拔人才,上海市1988年将在普通中学各学科全面会考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全市统一的全面会考的基础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减少为四门,科目设置为六组:(1)政治、语文、数学、外语;(2)语文、数学、外语、历史;(3)语文、数学、外语、地理;(4)语文、数学、外语、物理;(5)语文、数学、外语、化学;(6)语文、数学、外语、生物。”8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六组分科模式其实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分别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的组合 。 上海试验初步成功之后,海南、云

13、南、湖南相继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与会考后高考改革的试验。此后又有河南、湖北等省参加到试验行列中来。在1983年高中工作座谈会后,浙江省即开始在部分中学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试验,1988年后,浙江的实验扩大到本省所有普通高中。1989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中又提出:“在普通高中省级会考的基础上,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一)考试科目设置:1必考、选考科目: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 选考科目:政治、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各高等学校根据其专业特点,提出12门选考科目建议。国家教委在综合各校建议的基础上,将高考科目编排为若干组,供

14、高等学校暨专业招收新生考试时使用。” 9经过全国不少省、市的高中毕业会考的试验,于1990年,国家教委召开高中毕业会考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实行高中毕业会考。 将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与作为水平性考试的高中毕业会考分开,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高中毕业生通过九门必修课的毕业会考,还有思想品德课,英语课和理、化、生实验课的考核,证明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后,才有资格参加高考。1990年,在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试行)中又规定:“(一)高考科目设置第一组:政治、语文、历史、外语;第二组:数学、语文、物理、外语;第三组:数学、化学、生物、外语;第四组:数学、语文、地理、外语。(二)选组与考试

15、。 各高等学校暨系科、专业可根据高考科目组的设置情况及各自特点,选择一组高考科目作为考生的应试科目。”10 次年在湖南、海南、云南三省进行史称“三南方案”高考科目组改革实验。由于第一类组不考数学,第三类组不考语文,这种改革导向导致很多数学、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进入高校,这些学生与其他省份考生相比,明显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能导致适应基础学科的学习。因为本次试验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过于忽视学生的共性,此外,考试科目太少,考相关的“个性”太强,科目分组太细,增强了录取操作的复杂性。遭到了学校和考生的反对,试验在第二年停止。会考在全国推行之后,高考科目分为两类。一类为必考科目,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另一类为选考科目,即由招生的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1至2科。考生除参加必考科目的考试外,尚须按所报考学校的要求,参加1至2科的考试,作为一种过渡,绝大多数省份的考试科目仍为两类;在必考科目基础上,文史类加考政治与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和化学。1993年,教育部考试实行文理两类的“3+2”科目组,即文科: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理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3+2”方案实施后,也出现了文理偏科,不均衡发展的情况。1996年8月,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呼吁务必十分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对报考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