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的再评价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4376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诗经的再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于诗经的再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于诗经的再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关于诗经的再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关于诗经的再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诗经的再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诗经的再评价(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夏传才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从观念到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诗经学前辈大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性的贡献,使受益的我们,对诗经的认识脱离传统的桎梏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说达到他们时代的认识高度,还有待我们丰富和发展,其中某些观念和论断的偏颇,也有待我们来更新。一、诗经是一部什么书? 诗经是一部什么书?古人说它是“圣经”,早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激烈的批判。那时的大师们称它是“民歌总集”,最有影响的当是胡适先生,他说:“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1。当

2、时古史辨学派诸君或称“民歌总集”,意思是一样的。 从胡适到古史辨派,他们拨开笼罩在诗经上的两千年迷雾,扫荡封建性的说教,为恢复诗经的本来面目作出贡献。他们的“民歌总集”说,对中国现代诗经学,乃至欧美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二十至四十年代的学者研究诗经,大多研究国风中的“民歌”。如闻一多先生,他只研究风诗2。研究雅诗颂诗的学者极为少见,说诗经是“民歌总集”或“歌谣总集”,就把雅、颂视而不见地撇开了。 在法国,社会学家、汉学家葛兰言(PMercel Garnet)的中国古代的节目与歌谣是西方文化人类学诗经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他把全部诗经作为古代的歌谣。这部书1919年出版法文版,1932

3、年在英国美国同时出版英文版,1942年又译为日文在东京出版,3引起热烈的反响。 在俄国,从19世纪末的汉学家王西里院士(瓦西里耶夫BBacnjlbeb)到20世纪中期的汉学家费德林院士(HT),在他们的诗经论著中都称诗经是民间的乐歌,国风全部是歌谣,所以诗经是中国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典籍。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王靖献著钟与鼓口头词组诗经研究4,运用西方研究欧洲上古中古民歌的套语理论(帕利劳德理论)来研究诗经将它全部作为口头歌谣创作。 50年代以后的中国,诗经的“民歌”说更盛极一时。论者们首先确定国风是民歌,而国风160篇占全部诗经的多半,所以可以说诗经大部分是民歌,再根据“剔除其封

4、建性的糟粕,保存其民主性精华”的指导方针,剔除贵族有雅颂之作,诗经自然就是“民歌总集”了。庸俗社会学家又进一步演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当时的劳动人民是奴隶,所以诗经是奴隶的反抗之歌等等,出笼了许多奇谈怪论。 诗经是“民歌总集”之说,在中外的影响都广泛而长久,但是历来都有人不相信,例如: 20年代的鲁迅,在大学讲中国文学史,他注重诗经的文本。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这部讲义中就不理会当时的“民歌总集”说,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5这是从文本的实际出发;后来他计划撰写一部新的中国文学史,在提纲

5、中称诗经为“周诗”。 30年代朱东润曾向“民歌”说提出挑战。他的长论国风出自民间说质疑6,比较详尽地考证国风绝大部分诗篇作者并非出自民间,当然,诗经也就不是“民歌总集”了。可是他的挑战并无人应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没有展开讨论。 50年代末胡念贻发表论文关于诗经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7,提出“把国风和雅的一部分笼统地说成民歌,不符合它们的实际内容”,他考察论证这些诗篇的作者属于社会各阶级,只有一小部分民歌,大部分是统治阶级人士的书写文学。在庸俗社会学盛行的当时,这个问题也不能展开讨论。 在诗经中寻找可以鼓吹阶级斗争的诗篇,即使穿凿附会,也太难了。在中学教科书里只能收进伐檀硕鼠两篇,大学中文系教科书

6、也不过20篇,经过他们的“剔除”,诗经这部世界性的文学遗产,剩下的已经不多了。既然没有庸俗社会学可以利用的,“文革”时期便发展到极端,干脆把诗经定性为“奴隶主贵族文学”,列入要破除的“四旧”之中,付诸于火炬。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焚书坑儒”。所谓“民歌总集”说,发展到最后的结果,便是对自己的否定。 新时期以来的十余年,能够从实际出发,我们的认识逐渐明确了。 国风是15个国家和地区用地方乐调演唱的歌诗,它们的作者有大小贵族、下级士吏、自由民,却很少劳动者之作,它们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歌诗,反映各阶级、阶层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从而展现周代社会的风貌,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因为用地方乐调演唱,所

7、以它们和民歌有密切的联系,运用了民歌的艺术形式,有些作品带有民歌的色彩,乃至小雅中有些贵族写的诗也带有民歌的风味,但它们毕意已上升为书写文学。我们不否认国风中也有少数篇章,是原来流传的口头歌谣的记录,但已经过整理者的加工润饰,它们保留着民歌的胚胎,也已经成为书写文学。 贵族公卿列士创作的雅诗,在体制、韵律、比兴、固定词组等艺术形式方面,也与民歌有密切的联系,这只说明作者对民歌学习、借鉴乃至模仿,它们本身并不是民歌。大雅中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保存着周民族古老传说和口头歌谣的遗存,也经过后人加工改写。 颂诗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贵族乐歌,追溯源流,它从古老的祭歌发展而来,但它与原始宗教祭歌已有本质的不同

8、,它是朝廷的作品,不是口头文学。 综上所述,诗经不是民歌集,但它与民歌有密切联系;它不是口头文学,却是由口头文学发展进化而来的最初的书写文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经是中国古代由口头文学转化为书写文学的第一部诗歌集。由口头文学向书写文学转化,是文学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性进步。没有这个飞跃,便没有整个的中国诗史。它继承了民歌贴近生活和富于人民性的优良品性,全面地吸取了民歌创作的艺术经验,创造出艺术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歌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诗史是由诗经开始的,它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二、为什么要研究诗经 为什么要研读诗经,研究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诗歌集,有什么现实意义?诗经用为学

9、校教科书,已有约3000年历史了。早在孔子之前,诗经已是贵族学校的必修课程。春秋时代,在列国交往中赋诗应对,是行政外交人员必须具备的才干;贵族社交活动也离不开引诗、赋诗,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季氏)他要求掌握三百篇诗应用于政务,出使办外交能够赋诗应答。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任务了。 其实,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动荡,列国兼并,赋诗专对的用途已经不多,孔子整理诗经作教授学生的教材,更加注意诗的作用的其他方面。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10、多识鸟兽草术之名。”(论语阳货)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功能的深刻概括,兴,指感发情志,即诗歌艺术的激发感染作用,启迪陶冶人们的情操。观,指诗歌内容的认识功用,古人称为观俗,考察政治得失,我们现在则说认识生活。群,指交流情意,密切人际关系,加强了解和团结。怨,指对黑暗政治和丑恶现象进行讽喻和批评,即我们现在仍然说的,把诗歌作为改造社会的武器。兴、观、群、怨这四种功用,现在仍然有效,不过诵的诗并不单指诗经,而指一切优秀的诗歌,当然也包括诗经在内。 孔子说的“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单就字面讲,是增长博物知识。读诗经和其他诗,增长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在小、中学即进行诗歌阅读教学,除了陶冶情

11、操,也还有增长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正,孔子认为读诗要达到思想端正,即我们现在要求“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思想好”;他又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温柔敦厚,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他认为,读诗可以陶冶这种美好的人格。孔子说的陶冶情操,是就诗经的文学功用而言的,我们读诗经的优秀篇章,还可以受到它的艺术感染,通过它生动的形象、优美的韵律、真挚的感情而激起心灵的颤动。 关于通过诗经的艺术描写,形象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外国人早就提出这个见解。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MEdouard Biot)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

12、风俗民情8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把诗经看作了解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分列体格、衣著、饮食、居室建筑、农牧、狩猎、渔钓、政府机构、军队、战争等等20个项目依次简略介绍。20世纪中期俄国费德林院士也称:“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9他们说的“百科全书”,自然是一种夸饰性的形容,意在说明诗经对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 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六经皆史”,把诗经作为研究历史的真实可信的文献。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一方面把诗经中的史料应用于先秦

13、史的研究;一方面利用历史研究的成果来验证或重释诗篇。诗经中史料可以利用于先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研究,即使诗中的那些草木鸟兽虫鱼,也是古代博物学以及古代农业史、天文学史等学科宝贵的信实材料。对诗经时代及前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祭礼、民俗、原始艺术等进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从20世纪末期起在中国正在积极展开。这些宏大的工程必将提高我们对民族和人类历史的认识。 诗经语言学,又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而且这个工程还要求一字、一词、一音地细致而精确地去考察研究,所以相当艰巨。诗经的语言(雅言),是先秦汉语的代表,是研究汉语史最可信的上古语言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考察古文字、古音韵以及词汇的发展演变;总结

14、其规律,将推动汉语的发展。外国学者也以诗经语言为材料研究古汉语,其目的则是探讨人类各种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三百篇的注疏来说,词语训诂是研读诗经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这个工作,古人已经做了两千多年,至今也没有完善。乾嘉时期起繁盛一时的诗经小学,对诗经文字、音韵、名物,乃至异文等的研究,也留下许多阙疑和难点。在当代,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学不断进展,运用古文字学的新成果来研究诗经的字词,当不断提高诗经训诂水平。 诗经词语的基本词汇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在我们现在的口头语言中和书面语言中使用;诗经中有二三百条成语仍具有生动丰富的内容,被现代人使用。为什么诗经作者能以简洁精确的词句构造成优美的乐章,其

15、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都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学习和研究诗经中仍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现力。 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了,其中许多篇章,现在读起来,仍是琅琅上口、生动感人的抒情诗。18世纪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称赞诗经这些抒情诗迷人的艺术魅力。19世纪初,当诗经多种译本在欧洲流传,法国大诗人雨果说“路易十四时代,人们是古希腊学者,现在人们是东方学者。”10古老的作品历经岁月沧桑仍然闪耀艺术光辉,其艺术创作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借鉴其优良的经验,发展我们当代的诗歌文学。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提倡学习和研究诗经的现实意义。弘扬民族文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一点一滴地做起,把它们的精神融入现代新文化之中。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又是被称为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立的人类三大古代文学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