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4322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量资料 超值下载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摘要:以实验为平台,探究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际,作以实践性探讨,共同交流学习。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 探究合作 实用 习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新课程着眼于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实践同时,在实验教学上,以实验为平台,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真实、形象、生动等特点,千方百计地利用每

2、个实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应适合中学生生理、心理、个性特征。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岁至19岁之间,他们正处在体力、智力迅速生长阶段,富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就中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由于化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个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对某些化学现象在他们未学化学之前,不少认识往往是错误的;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化学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从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出发,若教师能通过新奇有趣

3、的、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好胜、好动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平台,改革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服务于化学课堂教学。下面是笔者在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动机的一些实践活动。一、优化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比较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苏教版仅必修化学1中就设置了14个“活动与探究”。探究活动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落实新课

4、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但是,新教材中有的“活动与探究” 学生实验教材的设计方案实施效果不是太好;有的可操作性差,学生操作难度大;有的探究实验现象不明显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并优化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如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可观察性理念的视角对新教材实验再优化:教材出处实验内容教材方案优化方案优 点化学2:P40自制氢氧燃料电池电解硫酸钠。用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点燃发光二极管在发光二极管两边并连音乐贺卡不仅有光,还有声音。化学2:P67制 备乙酸乙酯沿用人教版实验装置用亚甲基兰 染 色水层蓝色,酯层红色,更易区分水层 和 酯层又如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可从生

5、活化的视角对新教材实验再优化:教材出处实验内容教材方案优化方案优 点化学1:P19层 析用纸层析法分离墨水中的染料用滤纸分离菠菜叶各组分更贴近生活化学2:P64石油裂解裂解石蜡油裂解泡沫塑料颗粒材料易得,现象明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从可观察性理念和生活化优化“活动与探究”外,还可以从实验方案、绿色化学、深入设置的探究方案等优化“活动与探究”。优化实验充分说明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促使教师成为探索者和研究者。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显现自己的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去研究教学的内容,去探索教育的艺术,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变得更富有教育的智慧。当然“活动与探究”的优化过程也本身也是

6、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我们优化“活动与探究”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实验,实现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获得启迪。总之,优化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动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二、改“观察与思考”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提倡协同实验,从而学生共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程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在化学实验教

7、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将“观察与思考”改为学生演示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的协同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具体实践:对于那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做成功的“观察与思考”如苏教版必修1P48观察与思考钠的性质,教师可让在分组实验中懒得动手的学生上讲台演示。这样的学生,一般说来,具有比较弱的实验技能,临场往往会做出一些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更容易引起学生哈哈一笑,会使台下观察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比教师再三强调高效得多;同时,这善意的哈哈一笑,对台上演示的学生又是一种鞭策,“受辱”的感受,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会产生积极向上的

8、勤于动手的决心。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动手做而可能会遭受失败的“观察与思考”,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8观察与思考乙醇与氢卤酸的反应,可由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教师对关键的地方作提示,要尽量发现学生闪光点,多给肯定和表扬,少给批评,不给挖苦和讥讽。通过学生在合作实验过程,正好借以培养学生各自思维的创造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绝大多数的“观察与思考”都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做与学生做截然不一样。老师会做,学生并不感到奇怪,如果换成学生演示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的协同完成实验,学生会感到惊喜,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化学实验也变得更亲切了,激发了学生实验

9、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开设实用性课外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化学课外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更好体会化学的魅力。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若增加开设实用性课外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化学实验内容的实用性体现在:(1)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例如“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实验、“食品中的膨化剂”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等。(2)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

10、为实验内容选取的素材。例如“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实验等。(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例如“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实验、“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在这课外实验过程中,通过增加开设些实用性课外实验,更让学生觉得化学实验课不但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也很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端正了学生实验的动机,强化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四、变实验习题为课后小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完成新课程实验习题的基础是其已有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

11、生在思考实验习题时,特别是实验设计时经常会忽略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在课后开放化学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实验习题自己的设计来完成一些实验,当然前提是实验方案已经成熟。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钠、镁及其化合物中,提纯含有MgSO4和CaSO4的粗盐(多种设计方案的实际比较)习题教学中;在苏教版必修1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设计实验检验红砖中含有Fe2O3成分习题教学中,让学生课后完成这些课外实验。学生在完成这些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实验方案设计上存在问题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多种原因,这时学生更能理解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强化或纠正学生的认识,并且真正地去解决问题。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尽管有些

12、时候由于学生实验方案设计上存在问题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原因,某些实验可能会失败。但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及实验设计的优劣,的确是体现了新课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这种实验实践方式变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均有重要作用。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以它特有的魅力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和训练,通过实验及时强化或纠正学生的认识,巩固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平台,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