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06382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可移动文物观察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可移动文物考察报告对于苏州园林,我有着很深的迷恋,但也同样有着无限的疑惑。从迷恋的角度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苏州古典园林,多角度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因而在上个世纪末被推举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以拙政园为例,它的一步一景标新立异的设计让人流连忘返。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历朝更迭后,拙政园整体分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布局疏密自然,以水为主,遍植荷花,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平淡天真,别有情趣。全园集山岛、竹坞、松 岗、曲水之趣于一身。主体建筑远香阁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建筑采取四面厅做法,四周长床

2、透空,环观四面景物,犹如观赏长幅换卷、远香阁 南面与腰门相对所隔黄石假山仅作为入口屏障,形体不大,叠石尚称自然,不失为黄石中较好作品之一。好的景致处处是,处处有,只需要有留心观察的心还有必备的中华文明文化底蕴。 见山楼 是拙政园中很经典的一景点,它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 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

3、然见南山。 ”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 喻桥 ,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从疑惑的角度来说。记得苏州大学的中文系博导讲座时提起一句话:现在的人很多问我如何欣赏苏州园林,每到了苏

4、州园林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以前也是对于苏州园林颇为好奇,对于园林景致的设计以及创作者和居住者所要表达的匠心独运颇为疑惑。其实,对于苏州园林,如果具备相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积累然后一份留心观察的心,至少可以注意到当时的人们要表达什么,但现在我要表达的是现代人很少有可能体味到当时的心境。现代人欣赏园林至少需要三心首先要做到“净心” ,使自己心灵纯净,不染凡俗。老子在论述审美主体时说:“ 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意思就是我们在对美进行欣赏时,要抛开一切尘俗欲念、一切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妨碍地欣赏到美。如果心中装满了烦恼与世故,会对美景视而不见,很难做到欣赏美。其次要达到“静心” ,不

5、仅要做到心灵纯净,还要达到心态宁静、平和的状态, 这样才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品味其中的意韵。躁动不安的心会看到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热闹,却不会看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再次是要有一颗“镜心 ”,像 镜子一样观照景物、观照自然、观照人生,不仅 要看到园林之美,还要形诸于心。与镜子不同的是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不是映照,而是观照,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 们都知道, 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如道德、人生理想、信念等,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欣赏,自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

6、因,这种富含精神内涵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一颗“镜心”者会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要做到这三“心” ,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在人少的时候去游园,试想身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怎能“净心”、 “静心 ”?再有,去游园前应先阅读其背景知识,对园林知识、美学常识有所了解,在游览时认真看简介、楹 联碑刻,有助于欣赏理解, 这样才不虚此行。记得高考是有一道题是古诗鉴赏,那苏州园林就是一物化的诗,欣赏苏州园林犹如欣赏一首优美的诗。但,对于诗的本身,很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基本上能够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不断娱乐化、通俗化、大众化,人们审 美的对象越来越多,而审美的层次越来越低,而且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遭受着现代生活压力下,人们很难真正体味到古代人的闲情逸致,只是知道,了解那份心境,但是深刻的置身其中自我体味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我认为的现代人对于苏州园林的迷茫,对于古代生活的悠闲适宜的向往,但现代人不可能走回头路,这算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进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社会中总有一个小的群体拥有绝对物质财富下可以尽享闲情逸致,徜徉古代文明中。周晓峰 0653 06092100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