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451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专 业: 经济学 指导教师: 聂正彦 学生姓名: 王晓龙 学 号: 201021050143 毕业时间: 2014年7月 经济学院教务办公室制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研究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则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国民经济当中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三产业显得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结合,依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进程。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得出甘肃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存在相互影响

2、的关系,并找出促进甘肃发展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探索今后应该走的城市化道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 城市化 第三产业 关系谢文慈、邓卫认为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随着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接力棒从此传到第三产业的身上。王玉珍认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第三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基于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提高以及各种服务需求的增长。辜胜阻将工业化进程分为原始工业化、初次工业化和再次工业化三个阶段,也认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最终将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李健英经过研究发现,发

3、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呈现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它们长期滞后于工业化。杨治、杜朝晖通过对美国1870-1970年数据的分析,得出城市化的进展同第三产业的就业发展的正相关性要高于同第二产业相关性的结论。都沁军指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增加城市化的动力。赵雪雁、林曼曼对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西北地区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但是第三产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相关性不强的结论。台冰对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数据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且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二者进行

4、验证,证明了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且二者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即我国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是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的重要动因。彭荣胜、覃成林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了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该省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马玉香、刘旭玲、张军民对新疆1979-2005年期间第三产业及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得出新疆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的结论。李华香、李玉江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也发现,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是滞后的。吉亚辉、祝凤文研究表明:甘肃省城市化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5、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短期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一起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同方向的变化,长期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要强于城市化对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反向作用。综合相关研究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定性分析,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彼此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定量分析方面稍显不足,少数定量研究侧重于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很少涉及严格的因果检验,更没有涉及结构突变检验。一、 城市化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

6、三产业转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进程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并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过程。(1) 城市化现状新中国的成立为甘肃省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20世纪50年代甘肃省成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的省区之一。1952年底,中央政府仿效苏联模式,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甘肃省城市化的进程才有了新的局面。回顾这一段历程我们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0年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除兰州外,新增设了平凉、

7、天水、临夏、白银、张掖、酒泉、玉门和德尔鲁(现称合作)8座城市。城镇人口与城市人口总和由1949年的91166万人,增加到1960年的219153万人,年递增率为81.26%;第二阶段:1961-1963年的锐减阶段,1960年开始的严重自然灾害,使经济建设遭受前所未有的困难。1961年中央政府开始压缩基本的建设项目,城镇人口也被下放,城镇和城市人口由1960年的219153万人下降到1963年的170195万人。 第三阶段:1964-1978年的缓慢增长阶段,城市数量减至兰州、天水、玉门、嘉峪关和金昌5座。城市人口和城镇人口年均增加6157万人,基本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 第四阶段:1978

8、年至今的快速增长阶段。2001、2002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庆阳相继地改市,地级市由5个上升为10个,城市人口和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269144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673107万人,年均增加16182万人。(二)特点分析以上数据充分展示了甘肃省城市化进程波动性的特点:第一,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2001年(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基期)甘肃省城市化水平仅为24.5%,2002年为25.96%,2003年为27.38%,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12个多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工业化水平。第二,城镇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很低,2000年甘肃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为24.01%,农业人口仍然占全省人口的绝大

9、多数,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倒数第5位。第三,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甘肃省城市地域分布的状况显示,一般大中城市和城镇均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水量丰沛、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方。庞大的农业人口远离城市化的进程,加之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甘肃省农业生产的效益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大部分农业地区仍然停留在靠天吃饭、手工耕作的状态,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农村地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相当多的地方社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有些地方逢涝逢旱则三五年之内发展倒退。这些条件大大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二元对立,严重地割裂了落后地区城镇化的进程。第四,城市化过程中内部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全省大中

10、型城市数量偏少,小城镇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多但大都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县域首位镇和中心镇地位不突出,具体表现为: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张掖、酒泉六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天水、武威、平凉、庆阳、定西五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整个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失调,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11月1日,河西走廊有城市7座,地区人口46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8.6%,中东部地区拥有城市7座,却拥有人口204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1.4%,东西差距至今仍在继续拉大。第五,城市功能不足,可持续城市化进程面临危机。甘肃省城市功能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注重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综合功

11、能发展失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部分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另一方面,城市的中心辐射功能不足,现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问题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城市形成交织,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城市将长期面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等诸多压力。在此背景下,面对增强城市功能并实现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甘肃将长期面临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挑战。(三)成因分析首先城市化水平与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越高,说明农民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并且接受新知识

12、和新技术的能力也越强,对于改善其现有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城市化水平与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越多,农村将有更充裕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农机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再次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尽管城乡收入之间适当的差距有利于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除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从而融入城市生活。但是,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最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因为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趋势,伴随着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13、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城市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加之各级政府为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征地,使得很多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途,农用耕地骤减。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尤其是耕地缺乏,耕地的减少导致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下降,这却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客观结果,因而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二、 第三产业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第三产业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教授1935年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他按照产业发展的三个时序,把社会经济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除了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所有行业均属

14、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行业总和。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甘肃省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按当年价格计算,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42.41亿元,是1978年的99.6倍,平均每年增长16.57%,而同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2.58%和12.86%。由此看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来看,国民经济的份额不断扩大,经济地位不断

15、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9.28%上升到2008年的39.12%。虽然甘肃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与全国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比重较高,而新兴行业比重较低。三、 互动关系分析(1)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关系分析年份总产值(亿元)第三产业(亿元)第三产业占就业人口比重20003928.21549.5139.45%20014293.51739.8140.52%20024725.011943.6841.14%20035333.092189.6841.06%20046379.632506.5439.29%20057385.112836.7438.41%20068637.813267.1437.82%(2)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和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率关系分析年份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20007.653.3620019.314.89200210.054.26200312.872.60200419.6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