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450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正宁的饮食习俗整理:王涛一,做饭菜的原料1.粮食: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荞麦、豆类等。以小麦为主粮、细粮;以其他为杂粮、粗粮。 小麦在食物中应用最广泛,吃起来最可口,营养也最丰富。磨成面粉,可以蒸摸、烙摸(当地人又叫“锅盔”、“干粮子”)、包包子、擀面、扯面、挂面、压面(恰烙)洗淤面、摊酿皮、包饺子、做馄饨、炸油饼、炸麻花(当地人叫“麻糖”)、炸油糕、炸油条、或加人糖、油、芝麻之类做成多种糕点;也可以掺人其他面粉做成许多食品。把麦面加人杂粮面粉蒸成的摸,叫“夹钢面摸”,排成的面叫“裹剂子”。小麦在当地可以说是食物之帅。过去也曾种植大麦,大麦成熟较早,可济青黄不接之急,大麦脱皮可做

2、麦仁汤,也可炒炒面,因产量低,现在已不种植。 玉米磨成面粉,可以发酵蒸“黄儿”、蒸碗悖悖(当地人又叫“铜锤”)、烙饼、摊煎饼、打搅团,还可以粉成掺子,烧玉米糊汤。玉米在食用上仅次于小麦。 高粱,当地叫“利匕黍”。磨成面粉,可以发酵蒸碗悖悖、蒸卷子、蒸“黄儿”、烙饼、压桃黍面恰烙面、打搅团,是酿酒、酿醋的主要原料。20世纪70年代,小麦产量不高,食用小麦奇缺。当时推广种植杂交高粱,1亩地能打1000多斤,当时好多地方高粱成为主食,家家顿顿吃饭都是红高粱、红辣子再加上红盘子、红筷子,有人戏称“全国山河一片红”。 糜子,分豁、硬两种。豁糜子可以炒炒面,碾成米可以做焖饭、包粽子;硬糜子碾成米可以蒸黄米

3、干饭,磨成面粉可以蒸“黄儿”。豁、硬糜子面都可以蒸窝窝;粘、硬糜子米都可以做米糖、酿黄酒。 谷子,主要是碾米烧米汤,也可以磨面做其他食品。其中有一种叫酒谷,是酿优质黄酒的主要原料。 荞麦,当地很少种正茬荞麦,大都麦收后复种。荞麦磨成面粉可以压恰烙面、排面、削面、摊煎饼,加在杂粮面粉中做食品,有良好的强筋作用。荞麦又是做凉粉的理想原料。 豆类,包括黑豆、黄豆(当地叫“白豆”)、豌豆、蔓豆、小豆、扁豆、绿豆、豇豆等,当地均有种植。近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黄豆。黑豆已很少种植。当地一般不用豆类加工面粉做食品,只做豆腐、粉条,豌豆炒熟磨成粉,可做豌豆面沫糊。豆子还可以泡豆芽菜。2.油料:有油菜(当地人又叫

4、“菜子”)、荏、胡麻、麻子、芝麻等。 当地食油主要用菜子、荏榨油,其中以荏居多。前源多种油菜,山区多种荏和麻子;西部地区和川区个别地方种芝麻;胡麻过去大量种植,因产量低,现在已很少种植。20世纪80年代,正宁人首创麦后栽荏,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多栽一茬,增收了油料。过去没有榨油机,农村有油坊,普遍采用油梁加楔的土法榨油。民间还有把椒籽、杏仁、椿籽捣烂,在锅里边煮边挤压,土法取油,又叫“捏油”。穷苦人家吃油相当困难,许多人常年锅里不入一滴油。经济情况稍好点的家庭也只能用油泼辣子、熟炒汤(葱、韭菜等切碎,在油熟后稍炒即成)。有的人吃顿葫芦面,也只能用杏仁干烹炒葫芦。因而,穷人的孩子只知道“一世

5、界上只有炒汤最香”。3.蔬菜:有白菜、萝卜、洋芋、黄瓜、茄子、芹菜、莴苣(莴笋)、菠菜、豆角、葫芦、南瓜、葱、韭、蒜、辣椒、芫荽、甘蓝(俗称“包包白”)等。 当地人吃饭以粮为主,吃菜较少。过去只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种菜自食,只有川区农民种菜上市。冬季和初春基本无青菜可食。家无来客,多不炒菜,以生切凉拌为主。把生葱、萝卜、青辣子切拌在一起称为“三大王菜”,是最刺激食欲的家常菜。白菜、洋芋、葫芦、豆角等大多用于下锅吃“一锅面”。秋末,用盐腌制咸菜;称不起盐的窝酸菜,以备过冬。贫困之家还要大量晒干菜,如干白菜、干萝卜叶、干苜蓿、干葫芦条子等等,以备代粮充饥,度过翌年春天菜荒。家庭殷实、婆娘能干的也有

6、自制面酱、晒麦酱,自己腌制酱菜的。1995年开始,引进塑料暖棚种菜技术,推广反季节种植蔬菜,加之陕西蔬菜大量涌入正宁市场,市场上一年四季均有青菜。人们吃菜的质量和数量,都比过去大大进了一步。正宁蔬菜中大葱最驰名,种植面积大,葱的质量好,茎长层多,脆嫩味香,炒汤飘而不沉,年年远销省内外。4.野菜:有苜蓿、荠儿菜、灰条、小蒜、苣苣、茼蒿、地软软(地衣)等等。 当地人对野菜具有特殊感情。野菜得来比粮食容易,年馑救过人的命,使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饥饿难关才活下来,所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野菜。过去,遇到荒年饥岁,家贫无粮,濒临断炊,就采集野菜和些面食蒸疙瘩、烧菜汤,或者煮食野菜。找不到野菜,就以无毒草的根、

7、树皮、榆叶、杏叶果腹充饥,维持生命。灾年农村到处都是野菜气味,人畜粪便没有什么两样。时代发展到今天,吃厌了白米细面、时鲜肉菜的人们,想调调口味。于是,前些年月已被吃腻、吃烦、吃出很多痛苦的野菜,又从深山郊外进人市场,上了人们的餐桌。可见大鱼大肉并非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也不是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5肉类:有猪肉、羊肉、鸡肉、牛肉、鸭肉、鱼肉、兔肉等。当地人历来对肉类食用量不大。一般农家过年杀口猪,卖一半自食一半;遇红白喜事杀猪宰羊;贵客上门到集上买点肉或杀只鸡招待,平时多不食肉。鱼、鸭肉本地不产,食用要靠商贩从外地运来。过去当地汉民不杀牛食肉,认为牛耕地养活人,杀之不忍。近年来才有杀牛卖肉的。牛、

8、驴、骡、马中毒、患传染病死了的不食,跌死的、患非传染病死了的往往食用,把这种肉叫“倒材子肉”。人们食用较多的是猪肉、羊肉和鸡肉。6调料:有油、盐、醋、酱、大香、茴香、花椒、肉桂、生姜、良姜、草果等。 当地人吃饭最基本的调料是盐、醋、辣子。盐为“百味之主”。过去人们吃的盐都是盐客子畜驮人担从陕北定边远道运来,由于盐税很重,处处设卡,盐价很高,许多人吃不起盐,不像现在盐价这样便宜。醋都是农家妇女用高粱等粮食,煮熟加曲酿制而成;无粮酿醋者,只能煮点粮食,放点曲,窝在瓮里泥食酸水,叫“醋头子”。现在都食商品醋。茴香、花椒当地出产,除自种自食外,还有外销。从前,当地人没有吃酱油或其他酱类佐料的习惯。用蜂

9、糖和清油炼酱,作抹猪肉皮和调汤用,大量食用酱油是从近年开始的。大香、肉桂、生姜、良姜、草果等都是从外地运来,日常用量不多,但办宴席炒菜却少不了。二,饭食的类型1.家常饭:就是农家平时吃的饭。家常饭中注重的是早饭(当地叫“早起饭”)、午饭(当地叫“响午饭”),晚饭(当地叫“喝汤”)比较简单。三餐的特点是:早饭多为米汤、蒸摸、凉拌青菜或咸菜、酸菜,早饭多不食面条、面片之类;午饭有摸、有面(面条、面片、疙瘩),凉拌素菜;晚饭吃摸、喝汤或开水。早饭一般在8点半左右吃;午饭在下午两点半左右吃;晚饭在晚上8点左右吃。特别是农忙时节,为了抢时间干活,早、午饭必须按时吃,人们把能不能按时吃饭,作为衡量一家人会

10、不会过日子的标准之一。家常饭在操作上讲究的是省粮、省柴、省油盐;主杂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谁家饭食搭配合理,操作精细,味道可口,炊、餐具整洁,人们就夸这家婆娘“茶饭好”。“茶饭”太差的人们会骂“猪食狗壤”。2.农忙饭:农忙季节,农活催人,男女下地,只顾干活,在吃饭上就没有多大讲究了。地里活路紧,就把早、午饭送到地里吃。由妇女或儿童提上一罐喝汤或面片,篮里提几个蒸摸、一碟凉菜,送给干活的人吃。诗经WE风七月)上说“磕彼南亩”,证明“送饭”习俗古已有之。家中无人送饭,上地时,就在怀里揣上摸摸,提上开水罐,到饭时用以充饥。到远山干活要带上干粮、炒面和小锅,就地生火烧水、吃饭,十天半月不回家,直至

11、把活干完。在场里或近地干活,有时也只能抽空在家里吃些蒸摸夹辣子或生葱就摸。这就是农民的“谋道不谋食”。3.待客饭:农家户户都有亲戚朋友、社会交谊,常来又常往,客来必须留饭,这样就有不同于家常饭的待客饭。待客饭标准高低、形式如何,因家境不同,各有差异。就一般家庭而言,待客饭都离不了白面摸、躁子面、荷包蛋、炒鸡蛋、炒洋芋菜等。更好一些的杀只鸡或买点肉。冬天了,有的装个暖锅,外带四碟小菜。有的按客人嗜好带有白酒,有时候盘子里一边拾白摸,一边拾红摸(高粱面摸),让客人吃白的,主家吃红的;客人碗里盛白面,主家碗里端红面。盘子里的炒鸡蛋,客人吃剩的娃娃才能吃。吃饭时主人不断地让客人“操、操、操,把菜操上”

12、,劝客人“不要哄自己”。做客饭是显示婆娘烹饪本事的时候,因而都很认真、细心,要花样多、味道好,尽量满足客人的口味,让客人吃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亲朋中传为佳话。4.节日饭: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特色,这已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如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除夕吃饺子等等(在节俗章里详述)。在节日里,不吃节日食品,不按习俗行事,就意味着节没过好,使人心里过意不去。首先怕的是“鬼神”不安,邪祟侵害,带来不祥;其次是孩子们盼过节是为了吃好的食品,吃不到难免短精神;再则,节都不会过、过不起,就会被人藐视,当家人脸上也不光彩。传统习俗相沿至今,当地人对传统节日饮食十分重视,且有节日越过

13、饮食越丰富之势。5.过事饭:当地人遇到婚嫁、丧葬、贺寿、乔迁、孩子满月等红白喜事,都要力所能及地筹办筵席,款待宾客,特别是婚丧大事一般要杀猪宰羊。多年相沿的筵席名堂很多,当地常见的有“八挎五”、“十围子”、“十二楼”、“十三花”、“九碗”、“八碗”、“四柱子”等等,都是根据上桌菜的多少、主次、摆法而得名。近年筵席的形式和内容,正在不断改革和变化,过去的“一盘端”已被一道道名菜所代替,酒菜上若干道,酒足以后,再上吃饭菜,以使饭饱。席上要有鱼有鸡,即常说的“吉庆有余”,才算完满。婚丧事先吃汤(恰烙面),后吃席,汤一般由“家门父子”管。俗话说:“客七主八,便宜不过当家。”过事当日早饭先由主家、族人、

14、知客吃开席,对饭菜味道进行评论改进后,再接待来客。过去一席8人,现在一席10人。客人边来边就餐,叫“流水席”或“插腿子席”;客人来了先吃汤(恰烙面),吃过以后等客人基本到齐,再统一“坐席”,叫做“聚口席”。婚丧事上对娘家、外家来客要再吃一席,叫“重席”,表示重视和恭敬。过事饭都要请厨师掌勺,在一些出饭菜的关键环节上要给厨师端“花红”(钱、烟、毛巾等),表示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因家贫办不起筵席,就只好放点清油烧一锅豆腐、洋芋、萝卜汤,四碟凉拌素菜,客人边吃边喝或泡摸,各随己便,这种吃法叫“豆腐操酒”,是最简单的过事饭。当地习俗,凡过春节或遇喜事,都要用筷顶蘸上红颜色,在蒸摸顶上虱个红点,以示吉庆祥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