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397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高中写作材料的积累 泸 溪 一 中 卢 赞 成提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用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作文“难教”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积累 说起作文,不少同学都感到头痛,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老师,又要写作文。”是啊,“巧妇难为无

2、米之炊”,更何况这些生活经历少,思想贫弱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 而且,平

3、时积累不仅是对作文材料的积累,还包括对写作知识的积累,对语言词汇的积累,甚至是对写作经验的积累。当这些积累完美的融合成一篇作文时,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了。因此,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作好平时积累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教学生学会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一)走进生活,引入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4、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困境。原因何在?还是罗丹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充实具体,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新鲜活泼的文章来。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

5、到的东西,比如在写亲情方面的作文,有的学生写得很好,读来让人感动,总有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东西,有的写母亲弯腰的一瞬间,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的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并让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观察日记、随笔、周记等形式将观察体验、感受到的有一定意义的材料纪录下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云走霞飞,潮起潮落,给人以流动的壮美;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给人以辽阔苍茫;青山碧水,

6、花红柳绿,给人以绚丽色彩;秋燕南飞,花开花落,昭示生命的轮回。生活的熔炉把一块块矿石冶炼成钢,生活中没有语文,也许变得苍白;语文离开了,便如一潭死水。语文并不是“半亩方塘”,它是有源头的“活水”,它的源头就是生活。泉眼无声惜细流,流水才得以常流常新。(二)欣赏传媒,打开精彩世界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因此通过间接渠道获取写作素材也很必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外书、电视、上网等方式收集许多写作素材。中学生接触多的传媒就是电视和网络,对于网络,有人

7、会说那不是个好东西,但我认为运用恰当的话会拓展同学们的视野。还有很多电视节目能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所学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电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那么,如何从电视中获得丰厚积累呢?1、观看优秀的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同一首歌”、“艺术人生”、“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观看这些节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积累议论文写作的素材,关注周边的生活。也可留意电视中的公益广告,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2、积累优秀电视节目的导语。让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积累、品味自己欣赏的节目导语,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

8、例如:一个放松的心情,一种向上的冲动,一份生长的力量,一点竞争的自信。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轻拂岁月琴弦,轻吻时光沙滩。 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中央电视台天气中学生正处在多彩的人生季节里,他们接受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电视里唱的歌词、流行的广告语和电视节目中优美的句段很快能被学生接受。如果能把它点缀在文中则会使作文新颖别致。 3、坚持收集摘抄书报资料,坚持记读书笔记,使他们养成多读多记的好习惯。同时,要给学生积累间接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归类和格式,专题积累的分类,卡片的使用等。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发现好的素材,应及时记下来,长期坚持积累,自然无论遇到什么文题都

9、能信手拈来,文思如泉涌。二、 教学生学会语言积累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古人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词汇不足,语言贫乏,临到写文章,必是捉襟见肘,即使硬写,难免文不逮意,连准确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文采更无从谈起。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

10、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简练、干脆、清楚,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外许多作家也都很重视学习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经典,它们规范化程度高,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很多优美的词句、成语、典故、警句妙语,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的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犹如整装

11、待发的士兵。才能文思如泉涌,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 让学生懂得情感的积累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协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句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

12、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能情满于山,写海则能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