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347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术欣赏与创新教育论文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型艺术情操,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基于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创造个性创新素质学习机制创新教育 (一)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美术欣赏课界定在“欣赏”,不能像初中、小学美术课那样“动手”,而有很大的发挥、创造余地。其教学方法不外乎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授受型”教学法。大量的教材内容,众多的名词术语,古今中外,纭纭流派,所涉五花八门,教者常常不得已而拼命“灌输”

2、,学生也只得“全盘接受”。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受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能学到不少“审美知识”,但毕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审美意识与活动常常建筑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把审美教育局限在几幅插图和几段解说的文字上,势必限制了学生的兴趣扩散,阻碍了学生创造审美兴趣的勃发。因此,我觉得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其时其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内在的审美要求随时随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不以“灌输”为主要手法,而是以“启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

3、美,感受美,创造美,而重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创造美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构成了美的实体;而后者是通过若干美学知识构成美的精神,美的理念。美术欣赏所创造的美,不但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能陶冶人,改造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的教学结构常常有异于授受型,并不完全依据预先教学设计,不以是否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是否有效发展的标准来时刻调整课堂结构。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与肯定,当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发生特别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就应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培养,引导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总

4、之,无论教师有多好的教学形式,也要服从创新的内容。 (二) 创造性的美术欣赏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创造个性。所谓创造个性,主要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创造性审美心理的人,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审美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对美有执着的追求,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个性越突出,创造力越强。在整个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得具有创新的素质。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能运用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一个创造性的教师,要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以教师的创造教学来培养学

5、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做到教学创新,就必须把握教育科学发展的形式,积极汲取本学科的知识。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教学的特色,巧妙地加以运用,创造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一课时,我着重介绍了“悉尼歌剧院”本来只是一张即兴素描草图,历时17年才完成,突出了“创造是一个过程”的思想;而讲“美国流水别墅”时,则插进了一个小故事:当时的工人在完工时害怕结构支持不住,迟迟不敢拆除支撑平台的模板,还是莱特亲手举斧砍断支撑木。意在说明,任何创新精神都必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是创造的基石。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过程中进行创造教学,就必须在课堂教学

6、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数、理、化的创造教学,是“殊途同归”,而美术欣赏教学却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审美对象,完全可以有,也完全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在讲现代环境艺术时,我组织学生以无锡的典型建筑为例,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哪怕是“离经叛道”,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不必固守程序与模式,根据其时其地其人其情其景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机动地采取学生认可的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地学习。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给一张“图纸”,一堆“材料”,让学生按图施工。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设计

7、蓝图,自己施工。书本不是唯一正确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权威不同的见解。这种思想,这种见解或许目前还不能被承认,但是它却是一种智慧的火花,无数的这样的火花,创新教育才可能有燎原之势。有时学生独立见解的提出,可能引起哄笑,但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不完善的见解,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逆向思维,放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诱导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营养,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美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欣赏,对社会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它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创造

8、教学的过程中,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机制中,教师的一切行为,始终不能离开这个目标。 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能提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见解。美术欣赏,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上了书本就是唯一正确的。学生可以针对书本,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同老师争论。如果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么,创新教学才大有希望,教师要善于启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于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审美创造教学的一般过程。 (三) 美术欣赏课是书本知识,它是美术实践的认识和经验,是静态的。作为美术欣赏是一种能力,是运用静态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欣赏

9、是一个过程,一种思维方法。欣赏的特点是个性化,这种个性的视角、过程如果具有了独特性、新颖性,这便是创新。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的能力,就如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制工具,这就是能力,一旦打出了火花,并用它点燃了火炬,这就是创造。创造是由于量的堆积而引起质的飞跃。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审美知识就是信息,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学生大脑中的审美信息起码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材料式的静态信息;一大类是方法式的动态信息,前者直接或间接从书本获得,后者则从传授或经验中获得。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常常不是由于外因的推动,外因最多是催化剂。审美经验,审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就是创新。离共性

10、越远,离创新越近。美术欣赏课除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之外,参考书指导下的教案,文字众多的教材(文字多到一堂课也难读完),习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结构,太“共性”了,学生的思维就如同磨道里的驴子,虽有快慢之分,却无法摆脱一个圈子。 要解决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少的矛盾,将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把握教材,提供学生思维自由翱翔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要敢于打破教材的束缚,实行教材“重组”。美术知识“重组”,在达到由美术欣赏进而思维创新。 美术欣赏中的创新教育是将创新和创造力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心态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创新和创造的意识教育,是一种创新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11、的教育。因此,美术欣赏的创新教育更侧重于创造心态的培养和具体创新方法的常规性运用。在授课方法上也应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四)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也同样担当起这个任务。不可否认,目前的应试教育是重理、轻文,无视艺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美育,理所当然地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福楼拜曾由衷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虽然科学主要是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索,而艺术主要是在感情的领域里探索。但是艺术常常给科学插上双翼,予其一个更广阔的天空;科学也常常给艺术注进新的血液,予

12、其更加的勃勃生机。达芬奇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结合起来,把绘图表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作为科学家,他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领域里,都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他作为工程师和发明家在军事、建筑、水利、土木和机械等方面都有建树。他还是雕塑家和音乐家。甚至是最早的男高音歌唱家。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是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创造者,他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第四位,又是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的文学家,同时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审美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同样是创造力的基础。美术欣赏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多角度、多侧面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创造性复述等;并引导学生猜想、联想

13、、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以及个体的思维独特性,宽容学生离经叛道的异乎常理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是创造美的前提,而美术欣赏则是审美的第一个台阶。那么,“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狄德罗美学论文选)艺术精神在于求美,人文精神在于求善,科学精神在于求真。美,离不开真与善。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创造力,是在审美实践中的一种创造力。 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美和现实美两大领域。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他对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的进步审美理想有重要意义。这样,从一般意义而言,中学美术欣赏课也担负着弘扬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任务,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欣赏创新应该新在让欣赏成为激发创新的动力。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