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案例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834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学年度丰台区随迁子女教育成果编 号: 作品类型: 教育活动方案 题 目: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作者单位: 王佐学校 作者姓名: 张国红 通讯地址: 丰台区王佐镇西王佐25号 邮 编: 100074 联系方式 邮箱: 手机: 18701433848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案例描述“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许多农民工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拖家带口地迁移,由此流动儿童与青少年即第二代移民问题浮出水面。我校正是一个随迁子女集聚较多的学校。而小明正是

2、这些随迁子女中典型的一位。小明的家庭是六口之家,爷爷奶奶父母都是农民,由于家庭贫困,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2005年父母带着妹妹来到北京打工赚钱。虽然来到北京的父母每月收入不稳定,但2009年时,父母拿出全部的积蓄想把小明从老家乡下接到北京读书,希望两个孩子都能受到好一点的教育,多一点的见识。刚开始小明学习是很认真的,作为班级学习干事,班级工作也很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他在发生变化上课时总提不起精神,开始和班级的不安分子结交,但学校纪律他还是遵守的。凡是教过小明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这个学生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小声讲

3、话,作业经常不做,劳动时逃跑,老师批评毫不奏效。老师们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从他妈妈处了解到:小明现在每天回家很晚回家,一回家就是伸手要钱,不给他就绷着脸,说他多了,竟然骂人。(二)案例评析总体来看,随农民工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因为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不单单是一个读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健康地融入他们生活的城市的问题。因为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一代,城市新公民。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小明在家乡接受教育时,父母不在身边,他的成长是缺失的,后

4、来转到北京上学,他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极其悬殊的差距;切身体验到父母的无能为力:小明一家四口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三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家人在这间房里吃饭、休息、睡觉。家里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台二手的彩色电视机。那电视机有点破,但那是他们全家人饭前,饭后唯一的精神寄托。父母平时忙于工作,不大和他交流;而妹妹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读书也较优秀,所以表面看似乎父母更喜欢女儿一些。 在城市中,贫富差距较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山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5、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农民们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农民工子女还不能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但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后,物质条件的匮乏,较之城市子女物质条件而产生的差别使他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落差感。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以后也渴望父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改变,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迷失了自己。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小明会越来越糟糕!针对小明的实情,我经过细心了解和分析后,分步来做小明的心理转化工作。第一步是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随迁子女和其他人一样

6、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受到同样的平等与尊重。我在班上适当表扬随迁子女自然、质朴、勤劳、能吃苦耐劳等他们具备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我尝试着让他回答问题。刚开始,他总是摊开手,摇摇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发现我用微笑面对他时,就开始回答问题了。哪怕他的回答并不恰当,我也善意地说:”你虽然回答得不准确,但说明你已认真思考了。“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洋溢在了他脸上。果然,他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有时没提问到他,他也在下面小声地回答,真是令人高兴。于是,我借机发挥,在课堂上,会对学生们说:”小明这段时间的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小明回答得真好啊!“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小明,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对自己

7、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私下里,我开始了与小明的谈话。我问他:你希望你的家是一个怎么样的家?又问:你这样的行为,你的家还能幸福、完美吗?他告诉我,妈妈平时说话很难听,爸爸平时大多在外面打工不大回家,因为妈妈平时总说他不好,以致一天妹妹对他说:他是家里多余的人,所以他宁愿呆在网吧里也不想回家。我明确告诉他作为一个男子汉,作为子女,作为哥哥,应该怎样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应该如何为妹妹树立榜样,爱护妹妹。小明同意我的说法,并表示以后一定改正,不再令父母伤心。我告诉他,改正从现在开始,今天放学后回家吃饭完,然后给辛苦一天的父母倒水洗脚。并告诉他:孝敬父母,爱护妹妹,必须从小事做起,

8、从点滴开始。我还告诉他:人与人之间要合理比较-即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比下有余则越比越有余。人们大多的是比上不足,于是苦恼之源就来了。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往往也是比较:想想那些还在落后山村留守的孩子,那些在灾难中的孩子,你是多么的幸运与幸福啊!并且我暗示他,如果他努力如果他坚持,他的今后一定会远远超越父辈,一定会有所作为,因为你有潜质! 第二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小明父母平时辛苦劳动,无形中对子女关心不够,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所以作为心理老师应说服其父母,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耐心地和他们进行交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多想想儿子的好,千万不要在女儿面前说哥哥的不好,也

9、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他不好,不要过多得责备他,多点关心。万一在家里他表现又不好了,千万不能说让他滚之类或不再管他之类的话,一定要让他明白:他的不当行为让父母担心、伤心、失望,他始终是你们疼爱、期望的儿子。(三)案例反思后来小明一天比一天阳光,变化明显,在班中担任了学习委员职务,并充分发挥他的特长:班级每期板报都有他漂亮的笔迹。从小明的事情中,我觉得我们不能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由似懂非懂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 农民工青少年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迷失了自我。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是现代教师应该重视与避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