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和朝花夕拾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437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草和朝花夕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野草和朝花夕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野草和朝花夕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野草和朝花夕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野草和朝花夕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草和朝花夕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草和朝花夕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成书经过: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

2、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二、思想内容:是鲁迅自己生活、思想、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完整的记录,具有一种浓厚的中年意识,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淡淡的愁绪。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相当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大致是从六,七岁到三十二岁(约1886-1912)这一时期的主

3、要社会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阿长与山海经(1926330)五猖会(19265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等前七篇,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庭和私塾的生活情景。琐记(192610,8)主要写下了离开故乡去南京学习的经历,藤野先生(19261012)和范爱农(19261118)记录了留学日本、回国教书以及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这些具体的真实的回忆的记事,使我们看到了伟大的鲁迅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如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中国,在艰难困顿中所走过的道路。怎样大胆背叛,苦苦探索,坚毅努力,在寻求民族出路和社会改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勇前进,从对封建主义的憎

4、恶背叛开始,终于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2、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朝花夕抬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通过一幅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时代的风云,社会的风貌。这里有对陈腐不堪、令人窒息的私塾教育和“乌烟瘴气”的洋务学堂的具体揭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有绍兴的演戏、迎神赛会的民间风习的盛况的生动描绘,(社戏、五猖会)有对号称名医实为庸医的愚昧迷信、骗财害命的控诉;有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剪影(藤野先生)有“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辛亥革命的实录。(范爱农)这些极为具体生动的记叙和描绘,多方面地真实地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真实面貌,表现

5、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3、回忆往事与针砭现实相结合。朝花夕拾这些回忆的记事,是如此具体,如此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面貌。但是作家不只是为了过去本身而“旧事重提”因而并不满足于再现历史。鲁迅对于回忆的记事,总是着眼于现实,不忘怀于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二十四孝图(1926510)一文,通过回忆童年所受旧教育,阅读二十四孝图的切身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封建孝道的反动和虚伪。十分明显,这篇写于1926年5月的回忆散文,它的锋芒是指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和文化界掀起的复古主义逆流的,是对它的有力的回击。除二十四孝图外,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明显地表现了对“现代评

6、论派”某些人的揭露和抨击。如狗猫鼠、无常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代评论派”正人君子的批判和揭露。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1、朝花夕拾作为回忆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2、朝花夕拾的抒情色彩十分鲜明。文章所记都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因此在叙述中总是饱含感情,而又爱憎分明。如对善良热忱的长妈妈,勤劳能干的闰土的父亲,正直质朴的藤野先生,字里行间都表露了深挚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对于反动丑恶的人和事,则表运了强烈的憎恶和愤怒的感情,投以辛辣的讽刺。3、朝花夕拾在它所描绘的时会生活的背景上,塑造了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的保姆一

7、个遍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事迹。鲁迅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寄予了诚挚的深情的怀念,文章最后写道“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藤野先生记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片断,以十分敬仰的心情追忆了一位品格高尚的日本教师,学者。他为人正直,诚悬,工作严肃认真,具有崇高的思想和科学精神。他勇于冲破民族偏见,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情感,热诚地帮助鲁迅,愿意以自己的知识促进中国的发展。4、语言,简洁清新,生动自然,文字优美,轻松流畅,寓庄于谐,饶有风趣,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5、文体意义:散文体小说,孙犁小说受其影响。总之,朝花夕拾有极高的

8、艺术成就,它以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之有机结合和有特色的语言,互相补充,互相映衬,既有文采,又很通俗,既有形象,又藏哲理,取得了艺术上的和谐与统一。野草野草成书于“五四”后期,收入了鲁迅在1924到1926年所作的24篇序列散文诗。总的来说是以晦涩隐秘的意象表达了20世纪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借用著名学者孙玉石的说法是“是将其自我心灵的解剖与生命哲理的沉思完美结合而达到最高境界的杰作”。鲁迅也对朋友坦言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然而他又说,并不希望青年人读他的野草,那是为自己而写的。众说纷纭而言犹未尽,野草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问世至今,其实仍然是学术界一个难解的谜。猜之不得,欲罢不

9、能,耐人寻味。胡尹强在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世纪之谜中写道:为爱情作证,就是野草的真实。离开了爱情,也就离开了野草的真实。一、野草的思想背景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野草的写作时间与彷徨大致相同。这个期间是鲁迅心情极为苦闷的时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一个文化战士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笼罩在鲁迅的心灵中。另一方面,鲁迅的私生活中也发生了他意想不到的变故。首先,兄弟失和。他与二

10、弟周作人从幼年起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但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关系终至彻底破裂,这对鲁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次,走出婚姻阴影,与北师大学生许广平真诚相爱。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写作动因。野草是时代苦闷与人生苦闷这两重苦闷的结晶,但它们都具有超越时代和个人生活范围的普遍意义。在野草中,我们感到的是一个文化战士的宏大的苦闷和他对生之苦闷的倔强的抗争。野草是走向鲁迅心灵的桥梁,是鲁迅人生哲学和内心世界的完全暴露。二、野草的思想内容:1、展示、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描写社会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战斗但又怀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体现他痛苦、愤懑的心情。如影的告别、希望等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影

11、的告别(19249)是表现鲁迅当时那种复杂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过一个昏睡着的人的影子向人进行决别时的自白,具体地表现了内心的激烈矛盾斗争,和宁愿承担一切后果而决意求索的牺牲精神。“影”决意和“人”决别,因为它不满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它很清楚,离开了“人”它将“傍徨于无地”。“影”还沉痛地感到,舍去现在似的“明暗之间”的彷徨,它将面临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并,就是被光明所消失,总之,都将不复存在。然而,“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不愿在现实中敷衍、苟活。因而经过反复思考,还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的决择-宁愿在同黑暗博斗中献身。影的告别体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当时

12、的思想特点。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动势力的强大,情况的复杂,斗争的艰巨。他强调要坚持现实的斗争,但当时还没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时不免感到迷惘苦闷,不免带有怀疑的情绪,从而产生深刻而痛苦的内心矛盾。2、对坚韧、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鲁迅在长期战斗中,深感敌人的顽固,阴险,狡诈,因此他一再强调革命战士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毅顽强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战斗态度。如这样的战士、过客等。这样的战士(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铸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战斗经验,以及对革命战士的热切希望。作品强调,“这样的战土”首先是有觉悟的,具有旺盛斗志的,尽管他没有什么现代化武器和护身的甲胄,但是他毫无畏

13、惧,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在和敌人的战斗中,他目光锐利,经验丰富,不为敌人的各种伪装及各种谎言所欺骗,他都一概举起了投枪。他坚韧顽强,“锲而不舍”,不因战斗的失败,不因个人受到诬蔑和攻击而泪丧或动摇,即使在战斗中衰老、战死,他也要“举起投枪”,决不妥协或退却。过客(19253)中表现的顽强战斗精神也是突出的。作品塑造了一个艰苦跋涉、坚持前进的旅人的形象。这个孤独、困顿的“过客”,来到一个萧疏破败的荒野,时间已经黄昏,而且疲顿不堪:“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力气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恶他所走过的地方(

14、生活着的旧中国),到处是压迫和奴役,充满了虚伪和狡诈,因而他决不回转,决不妥协。虽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但是前面有声音在召唤,他要为争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战斗,所以他终于谢绝了老翁的种种劝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帮助,在暮色苍茫中,“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来进发。过客用戏剧形式写成,是他人生哲学的一个象征。体现了他既绝望又执着的精神,鲁迅明知自己的文章(杂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执着去做,他觉得自己命该如此。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狗的驳诘(1925,4)用狗对人的驳诘批判了人。狗是势利的,但在势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叹“愧不如人”。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而又饶有趣味。

15、立论(19257)选取了一个极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批判了市侩式的“巧滑骑墙”、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复仇(192412)“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种麻木不仁的无聊的看客。我的失恋(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讽刺诗,讽刺当时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批判“恋爱至上主义”,或以财富、地位为条件的地主资产阶级恋爱观,引导青年正确地对待恋爱问题,指出倘若由于社会地位,生活情趣、个人爱好等不同而不能相爱的话,就不必为此劳神伤心,干脆“由她去罢”。淡淡的血痕中(19264)以“三一八”惨案为背景,为“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来者”而写的。作品以极大愤怒和蔑视的鲜明态度,抨击、揭露了“造物主”-屠杀革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凶残又怯弱的本质,它既要用反革命专政、血腥屠杀来镇压革命人民,又要施展各种阴谋手段掩盖他们的罪行,鞭笞造物主的良民的麻木、怯懦,热情地歌颂了敢于同反动统了治者斗争的“叛逆的猛士”,可与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君并读。三、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可以用“独语”来概括。这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