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239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5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境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住境 明意义四川省华蓥中学 彭爱明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 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在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教学难点: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节需要突破的难点。难点突破:归纳法。考点认识: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成语(熟语)。从要求来看,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分值3分。所考成语为常见常用成语(熟

2、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幸有挚友,雪中送炭。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一丘之貉,情真义兼。来日方长,此情不忘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怎样?(虽然略有文采,但用错了成语“一丘之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朋友,让人啼笑皆非。)可见,正确使用成语是十分重要的。二、明确高考要求: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三、

3、成语的特点: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2、成语的来源:古代寓言例1、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历史故事例2、破釜沉舟乐不思蜀诗文语句例3、老骥伏枥万马齐喑口头俗语例4、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1、水落石出 三头六臂 泥牛入海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例2、“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色彩的文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3、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

4、使动用法)。感情的褒贬性。含有褒贬色彩例4、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结构的丰富性。例5、 (1)联合式, 披坚执锐 苦尽甘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承接式, 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主谓式, 胸有成竹 杞人忧天 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 (4)动宾式, 不见经传 莫名其妙 如数家珍 如丧考妣 (5)动补式, 退避三舍 逍遥法外 荒谬绝伦 轻如鸿毛 (6)动宾补式, 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入木三分 (7)因果式,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8)连动式, 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指桑骂槐 (9)目的式, 削足适履 守株待兔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5、(10)兼语式, 引狼入室 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化险为夷 (11)偏正式, 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四、熟语的种类和特点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1、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例1、“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例2、“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熟语有两个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

6、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2、熟语分类:(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这部分与成语的来源基本一致。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

7、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例3、“画虎画

8、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4、(1)交友处世: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君子之交淡如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 书中自有黄金屋(3)军事: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民俗: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 饥时饱,必送命(6)道德情操:仁义值千金 人穷志不短(7)行为规范: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一失足成千古恨 (8

9、)世态人情 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9)善恶美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10)自然气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烟子过沟,干死鱼鳅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好死不如赖活 寻(等)死不如造反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

10、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三)巧设悬念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例6、“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歇后语可分两大类:(1)会意型(语义双关)。例7、“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寿星佬上吊活得

11、不耐烦了” “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2)谐音型(语音双关)。例8、“老虎驾车谁赶(感)” “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例9、“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老虎驾车谁赶”。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从修辞上说,歇后语的前后两

12、部分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例10、“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八十年不下雨好晴(情)”“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想象)等等。(3)深具悬念性。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例11、“老鼠给猫理胡子”。人们就

13、会想到“大胆”,“不怕被吃掉吗”,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例12、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成语:一目了然 解甲归田 痴心妄想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四)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1、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例13、“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

14、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2、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例14、“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 “老黄牛” “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 “破天荒”“打游击”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3、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例15、“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一推六二五”属五字格, 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例16、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