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149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找支点,让语文课堂靓起来建瓯市第二小学 冯淑珍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说课堂是地球,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那个支点,撬动课堂,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让语文课堂靓起来。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觉得这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电教媒体:创设情境“非你莫属”。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正确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不仅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因电教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也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

2、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

3、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可见,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以“媒”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它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认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二、多种朗读:课堂教学“重中之重”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的精彩在朗读,语文的亮点在朗读。朗读能使人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著名教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让语文课堂教学靓起来,应让“读

4、”领风骚。1、创设氛围,体味“读”。 课堂上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对于周总理的事迹较生疏,自己难以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边入情入境地范读,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注意把理解与“读”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读”中加深理解,让学生用自然的语

5、气表达出课文的基调悲伤、敬仰以及怀念。2、示范朗读,激发“读”小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浓浓的情,这情有叹为观止的的壮美之情,有催人奋进的战斗之情,有感人涕下的悲伤之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范读时,如能读得准确传神,并借助抑扬顿挫的变化,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本的艺术境界里,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进入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书中的主人公达到情感上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感情。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教师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优美散文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

6、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2、划分角色,表演“读”。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每个角色应用的语气心领神会,通过分角色的表演“读”,真正读出了对不同角色语气的理解,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和一致。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采用分角色的朗读形式,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揭示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妄自尊大、知错能改从而感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总之,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7、、教师范读、听录音读、跟读、个人或小组轮读、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朗读都旨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以朗读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让“读”真正成为感悟语言的有效载体,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三、再造想象:阅读教学“不能没有你”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记叙性文章。它应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先根据文章叙述的内容进行再造想象,然后结合形象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再进行练习与巩固。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

8、教学的过程都是感知(讲解字词、初读课文理解(分析文章、遣词造句、写作方法、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练习和巩固。很明显,学生理解的过程主要是分析与归纳,都是抽象思维的方法,而忽略了再造想象的环节。恰恰缺少了由再造想象唤起的已有经验(表象)和感受形象思维,这就使本来应该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生动引人的语文课,变成了抽象,枯燥、机械的分析课。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极力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而对那些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模糊或陌生的内容,我们应该在课前组织他们有目的地观察,或是设置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或启发、指导学生演示、表演。比如学习风筝一课,教师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到操场上放风筝,体会把风筝放

9、上天的喜悦与激动,并且请了电教老师录下当时的情景,在课上放给同学们看。通过屏幕上的观察,再听放风筝的同学谈感受,大大丰富了表象,使学生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再结合课文展开再造想象,学生就感觉容易多了。课后,老师又组织全班放风筝,加深印象;讲授中年级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教师为了增加学生对生长在江南的杨梅的感性认识,在课上先给每人发三颗,要求仔细看看、摸摸、尝尝,再对照书上的描述认真体会;挑山工一课,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比较陌生。看过有关文字介绍和录像后,教师让学生模仿、想象一下挑山工的动作和路线,创造“设身处地”的感觉。课堂气氛活了,教学效果就来了,课也就靓了。四、个性表达:课堂对话“要的就

10、是这效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话更是充满了个性色彩。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在对话中得以体现,才能使每个个体生命得以活活泼泼地生长。说说、读读、写写、辩辩、演演等方式,诗歌、散文、歌曲等体裁均可以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生命的体验,进行彼此对话的外在形式。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以“大榕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然后“换位整合”彼此欣赏。由于教师期待、激励、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学生迸发出了无限的创造才能。生1: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丫,枝叶是那样繁茂。我

11、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像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师:“鸟儿”们上来吧!生2(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歌声婉转动听,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生3(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可爱的身影,大家不会去看榕树。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众“树”:不同意。生4:(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挡风

12、遮雨。我们是小鸟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是“鸟的天堂”。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李老师你也说人们看我们是冲着“鸟儿”去的,我认为不对。因为我们本身也很美丽的,充满艺术感的。(“换位整合”部分略。)在“拓展体验”环节中,老师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画眉,会唱些什么,可以用写小诗、写歌词、画画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学生的作品精彩纷呈。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个性、自由的表达得到充分展示,有独有齐,有分有合,有一般的描述,有诗意的抒发,还有不知不觉掀起的辩论气氛,以及最后独特体验的个性化表达,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抹上了一层亮丽的底色。“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就是生活的积聚和抒发。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一堂亮丽的语文课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充分选找教学中的契机,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得丰厚、深刻的生活体验,从而促进思维、语言的发展。只有这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才能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情感才能共鸣,思想才能沟通,从而在感性的生活体验的引导下在他人、文本等外部世界里触摸到自己生命的脉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