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648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 报 书学 校 名 称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专 业 名 称 戏曲表演 项 目 编 号 12558001 负 责 人 杨 建 德 联 系 方 式 08718427730 学 校 归 属 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制填 写 说 明一、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二、项目编号为学校代码001、002等三、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四、任务书必须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一、简表专业名称戏曲表演修业年限3年,5年项目编号12558001学位授予门类无本专业设置时间

2、1956年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2201人首届毕业生时间1967年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256人所在院系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380万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 名杨建德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学 位无学 历大专所学专业音乐表演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职 称国家二级演奏员职 务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市区碧鸡镇苏家村17号电 话 办公:08718427730 手机: 13888392969 电子信箱邮政编码650111学校情况所在省市云南省昆明市学校财务部门审核盖章银行开户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昆明市金碧支行银行账号9151160686

3、08091001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姓名学位技术职称承担工作王润梅国家一级演员专业建设张红明国家一级编剧专业建设马志坚学士副教授师资队伍建设罗家荣讲师、国家二级演员校外教学基地建设畅云燕学士讲师、国家二级演员人才培养马 丽国家二级演员教材建设马 俊国家二级演员校内教学基地建设金正明国家二级演员实验室建设姜 军硕士副教授教学改革李湘云讲师、国家二级演员网络辅助教学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单 位承 担 工 作云南省花灯团剧目排练、教学研究、学生实习、实训云南省玉溪市花灯团花灯剧音乐五大调的教学与学生实习云南曲靖花灯团花灯舞蹈的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云南“丽水金沙”演艺公司花灯歌舞、民

4、族歌舞舞台实践、顶岗实习云南省高原艺术团民族歌舞、花灯歌舞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云南希夷之大理实景演出有限公司民族歌舞、花灯歌舞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云南省京剧院舞台实践、顶岗实习云南省滇剧院舞台实践、顶岗实习四、建设目标1、专业概况滇剧、云南花灯是我省两个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体现了云南传统文化的精华。滇剧被誉为“滇粹”,云南花灯被誉为“艳丽的山茶花”。这两个剧种在我省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社会需求 ,有发展前景。他们在中华民族戏剧百花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恒久的价值。滇剧、花灯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适应云南地方戏建设与发展需要,本专业始建于1956年3月,现我院是全省唯一所设有滇剧、花灯专业的

5、院校,也是我省唯一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的传承基地,1956年至今,五十多年来戏曲表演专业培养花灯、滇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2000多人。本专业现有在校生260人,其中滇剧40人,花灯220人,函授三年制大专80人。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人才。例如:杨学进、马薇、黄绍成已成为歌唱家。陶增义、包钢、张洪明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了各自的剧作选。王玉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包钢获全国少数名族题材剧本创作“金孔雀奖”金奖。甘昭沛、包钢、孙晋昆、黄绍成、王润梅等被评选为云南省“四个一批”艺术人才。戏曲表演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教学水平得到省内艺术教育界、艺术行业界

6、的公认,具有广泛影响。2、建设目标针对云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需求,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原则,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质量,使戏曲表演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戏曲表演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体系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把戏曲表演专业建设成为有较高知名度和示范性的特色专业

7、。 五、建设方案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结合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及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戏曲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联合省内滇剧院、花灯团、专业演出公司、群众文化站等企事业单位,以融入式合作为基础,深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背靠云南省文化厅的优势,以学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为产学结合平台,通过建设项目引领人才培养过程。由企事单位领导、行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本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建立适合于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为平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方式

8、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相关产学结合的场景中,深入研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与任务完成过程与教学过程紧配合,知识、技能、素质紧密配合,做、学、教紧密配合,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社会市场和文化艺术产业培养高技能的戏曲表演类人才。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课程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与形成,突出高职人才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9、根据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和岗位要求,以前瞻性的视野来设置课程体系; 以产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2+1”(三年制大专)或“3+2”(五年制大专)课程体系,即头两年或头三年强调学生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后一年或后两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市场“能演、能唱、能跳、会编”需求,设计专业“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例如增设戏曲编导、戏曲舞蹈设计、戏曲音乐设计等课程,对歌舞和戏曲表演技能训练已见成效。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例如,花灯专业五年制大专班,从一至五年级每周开设声腔课四节,内容以本专业自编花灯男女声腔为主,兼学云南原生态民歌、全国各民族民歌、中外

10、创作歌曲。每学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开设声腔讲座多次,并举办两次师生声腔演唱会。舞蹈方面,一至五年级每周基训八节,花灯歌舞四节,民族民间舞蹈两节。一至二年级还开设戏曲毯子功六节,二年级还有身段课四节。内容以中国传统戏曲形体训练和中国古典舞训练为主,兼学花灯舞蹈、民族舞蹈、芭蕾舞和中国武术。表演教学上,从第三学年至第五学年,每周开设排练课八节。每学期每个学生学习一个小戏或大戏片段,兼学花灯歌舞、民族民间歌舞各一个。第三学年每周开设排练课四节,以中外戏剧表演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第四至五学年安排优秀学生尝试担任大戏的主角或重要配角。(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

11、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按照“职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技能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路径进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3)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好校级精品课程花灯唱腔、花灯舞蹈,力争在特色专业期内把花灯唱腔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加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对于戏曲表演类人才的培养,歌舞团、滇剧院、花灯团、专业演出公司等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的使用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并且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更清楚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着重强化的素质。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同企

12、业合作开发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目前,本专业已和“丽水金沙”演出有限公司以及云南艺术剧院“梦云南”演出公司达成合作开发课程的意向,并将在建设期内合作开发2门课程。(5)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探索,鼓励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形成“以技能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作品目标实现型”、“理论教学与实训项目相融合”、“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法。学院在规范各类型课程考试方法的同时,积极构建以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的考试方法,如专业技能课实行的主要考试方法有:

13、教学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的考试方法;集体看考、评展的考试方法;赛考一致的考试方法。3、师资队伍建设(1)基本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35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6人。近几年来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杨建德、张红明、马志坚、罗家荣、李湘云、张华宗、马俊等一批五十岁左右的教师为第一梯队;王润梅、马丽、曹琳、姚沛玲、柏苏航、李婷怡、彭伟、李继勇等一批四十左右的教师为第二梯队;芮子淇、李天林、陈映瑶、杨晓芳、马妮娜、徐维佳等一批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教师为第三梯队。(2)建设思路制定了数量上逐年补充,质量上逐步提高,结构上不断改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重在培养,适量引进,改革机制,强化聘任的师资建设方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3)建设要点强化“双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通过举办各类文艺创作演出、专业技能展示、教学比武、论文评选等途径,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政策为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艺术类高校提高学历、做访问学者;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比赛;鼓励专业教师到专业团体参与大型剧目、重要演出的编排创作与表演,参加顶岗实践。五十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