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律 心 理 学 授 课 纲 要引 言 法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既是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本课程的特点:应用性、实践性 教学参考书:以《法律心理学》(沈政)、《法制心理学》(方强)、《司法心理学》(苏常浚)为书名的国内教科书 美国劳伦斯.S.赖茨曼(Lawrence S.Wrightsman)著《司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 一 讲 法律心理学概述一、 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一)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 心理的含义人的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意志、注意等心理状态,需要、动机、兴趣、社会态度、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三) 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有悠久的过去,但成为一门科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79年德国冯德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四) 心理学和法律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部分,法律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五)心理学的术语人格;气质;需要;动机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有所不同。
二、 法律心理学的形成 西方古代就探讨过人犯罪的原因神判”的传统 (一)1897年奥地利格罗斯(Hns Cross)出版《犯罪心理学》,标志犯罪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初出现大批司法心理学研究书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加司法活动的必要性巳成为众所公认的事,标志了司法心理学巳形成 (三)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注重整个法律领域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美国利普西特和索尔兹(Lipsitt and Sales)1980年出版《法律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三、 法律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 我国早期的法律心理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法律心理学思想形成时期关于人性善恶的大辩论集中探讨了犯罪心理的成因二) 我国大陆解放前的法律心理学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学者曾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的法律心理学著作,林几和光晟曾编著出版过犯罪心理学著作德国柏替所著的《法律心理学》经王书林翻译作为我国大学教科书 (三) 我国大陆解放后的法律心理学研究 从1949年至1979年我国大陆地区法律心理学研究停顿了30年1979年后法律心理学方面的学科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四、 法律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课题(一)违法心理:一般的与特殊的犯罪心理;违法行为的心理原因;违法者的个性特征;违法行为特征(二)侦查心理;案件的心理分析;排查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线索;犯罪人心理画像;巡逻和搜查心理策略;(三)审讯心理:审讯策略和战术;心理学的讯问方法(四)证言心理: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分析;取证的心理策略(五)审判心理:控辩双方的心理战术;影响法官审案的心理因素(六)立法心理 研究与立法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七)被害人心理 研究被侵权人、刑事被害人的心理弱点和心理特点八)法制宣传心理 研究不同法制教育内容、方式和对象的教育效果九)刑罚心理 研究对侵权人和犯罪人施行的各种处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十)调解心理 研究民事调解的心理策略问题十一)法律工作者的心理素质问题 研究各类法律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鉴定方法五、 法律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一) 理论意义: 揭示法律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二) 实践意义: 将法律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法律工作实践;有效地进行法律活动;查找、制服和惩治违法犯罪者;理解、掌握和预见各类法律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第 二 讲 违法行为的心理根源一、 解释违法行为产生根源的学说(一) 天生犯罪人论 (二) 侵犯本能说 (三) 利欲说 (四) 性欲说 (五) 染色体异常说 (六) 血型说二、 产生违法行为的心理过程(一) 人类行为的原动力—需要1. 需要的含义和作用 需要是人的生理平衡和社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内驱力2. 需要的类别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后来又增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二) 违法行为的内心起因——违法动机1、动机的含义和作用动机是人行为的内心起因动机对人有引发、指引和激励作用2. 违法动机与违法目的区别违法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所希望出现的结果、违法动机则是实施违法行为的内心起因,更为深刻,自身也可能未清晰意识到3. 违法动机的类别按所满足的需要类别:利欲型、性欲型、情感型、信仰型按产生先后:第一犯罪动机、第二犯罪动机、…按作用大小:主导性、辅助性附副型按保持时间长短:突发性的、持久性的4. 违法动机的特征:手段违法性、隐蔽性、易变性(三) 产生违法行为的心理过程模式 人类行为的一般心理模式: 需要产生——心理紧张、寻找目标、决定手段——动机产生——寻找机遇——实施行为三、 解释犯罪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论模式(一) 英国梅思(Mays.J.B):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犯罪(二) 阿波拉哈姆逊(Abrahamsem.D): (个人犯罪倾向T+ 外界诱惑力S) / 抵抗力R= 犯罪行为C(三) 施尔曼:B=F(S*P*H*T*A) S外因剌激 P生理内驱力 H遗传素质 T经验技能、A年龄四、违法行为的深度理论 (日) 安倍淳吉提出个体违法行为的深度分四个阶段(按违法活动的范围、种类、技术手段、与其他违法者的联系)(一) 纯外行阶段 (二) 内外行阶段 (三) 外内行阶段 (四) 纯内行阶段第 三 讲 违法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一) 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心理原因 1.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的矛盾 2. 独立意向增强与认识能力低下的矛盾 3. 日益增强的需要与现实可能性的矛盾 4. 辨别能力不足与不良社会环境的矛盾(二)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特征1. 犯罪类型集中2. 偶发性强3. 结伙作案多4. 冲动爆发性的暴力作案方式多5. 多种犯罪并发6. 室外和公共场所作案多7. 犯罪方式大多来自模仿二、 女性违法心理(一) 女性犯罪率低的心理原因(女性的心理特征)1. 活动性弱2. 攻击性低3. 支配性弱4. 自信心低5. 易动感情,较有同情心(二) 女性犯罪的犯罪行为特征1. 暴力作案少2. 作案手法较隐蔽3. 预谋性作案多4. 犯罪动机大多与情感问题有关三、 初犯和累惯犯的犯罪心理(一) 初犯与累惯犯的犯罪心理差异1、道德意识差异2、犯罪动机差异(二)初犯与累惯犯的犯罪行为差异1、作案准备状态2、作案时情绪3、作案技能4、反侦查手段四、犯罪种类与犯罪心理(一) 盗窃犯罪心理 盗窃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和盗窃行为特征因盗窃手段不同而不同 扒窃、撬窃、闯窃、顺手牵羊、监守自盗者的个性不同,只有对钱财的强烈欲望和道德低下是共同点。
1、扒窃者的人格特征动作灵活、感觉灵敏,一般为体型瘦小的青少年,好吃喝玩乐,缺乏自尊心和羞耻心,精神空虚,对前途失去信心,情绪不稳2、扒窃犯罪的行为特征扒窃时间、地点、对象、部位和扒窃过程均有规律性二) 抢劫犯罪心理1、抢劫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一般为身强力壮的青少年,或少年团伙物质享受欲望强烈,逞强好胜,对社会有怨恨和反抗情绪,缺乏盗窃技能和轻松获财之路,以前大多有打架斗殴劣迹2、抢劫犯罪行为特征 作案时间、地点和对象有规律性,连续作案,易引发多种犯罪,得手后急于销脏三) 诈骗犯罪心理1、诈骗犯罪行为特征 冒充或利用身份;流窜作案;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弱点或心理特点;方法和手段多样化2、诈骗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善于交际;敢于冒险;能随机应变;自负狂妄;说谎成癖四) 凶杀犯罪心理1、凶杀犯罪行为特征 伴随着强烈的愤恨情绪,方式手段模仿性强,出于复仇动机杀人往往出现杀人行为过剩2、凶杀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大多性格残忍粗暴,待人冷酷,性格外向易冲动,属胆汁质气质也有杀人者平时懦弱自卑退让,常受人欺凌逆来顺受(五) 强奸犯罪心理1、强奸犯罪的行为特征 隐蔽性;手段多样;利用被害人的生理和心理弱点2、强奸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大多为青年;文化层次低;自制力薄弱;不正常的强烈性欲;道德低下。
奸幼者一般为智力低下者或老年人(六)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动机 动机多样:反动信仰;政治野心;向社会披报复;贪赏图钱财;受性欲支配;好奇冒险心2、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行为特征 隐蔽性;预谋性;顽固性;疯狂性;青少年犯罪者可能出于模仿3、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认识反动或偏激;仇视现有社会体制;狂妄自大;性格较内向但对政治有狂热兴趣;观点顽固、行为盲从七) 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和犯罪行为特征1、贪污受贿的行为特征隐蔽性;利用职权;连续性;数额越来越大,无止境2、贪污受贿者的个性特征善于伪装、寻找保护伞、编织关系网;道德低下;贪婪无度五、 共同犯罪的心理特点(一) 共同犯罪的种类合作式;团伙式;集团式;聚众式(二) 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础共同要满足的强烈需求;罪责扩散感(三) 各类共同犯罪的特殊犯罪心理基础合作式犯罪:需要、能力和知识的互补性;团伙式犯罪:归属感和自己人效应;集团式犯罪:对首领的敬畏、志向的共同;聚众式犯罪:群体情绪感染和去个性化第四讲心理变态者的危害社会行为一、 变态心理的含义(一)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指大脑机能或心理活动不正常,主要指思维、情感、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不同程度不正常。
偏离正常,异常的心理 ,病理心理,与常态心理不同(二)变态心理的评判标准1、病理学标准 以症状病理学为依据2、统计学标准 以绝大多数人在同样情境下的行为为标准3、社会适应性标准 以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为标准二、 变态心理的种类(一) 精神病 大脑脑功能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二) 智力迟滞 智力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三) 神经症 (心理症、神经官能症)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引成的心理疾病四) 变态人格指人格在发展过程中偏离正常,产生各种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人格障碍(五) 心身疾病 由生理疾患引起的心理异常三、 变态人格与违法犯罪容易违法的变态人格类型(一) 反社会人格 (勃德狂、无情型) 人格偏离社会化、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人格 (二)偏执型人格 具有病理性固执信念、易走极端的人格障碍 (三)爆发型人格 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或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 (四)表演型人格(癔症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