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557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其特性探析 罗先进曾玲芝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正逐渐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文章试图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素质教育及自我教育的相关文献,提出自我素质教育概念,并对其内涵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 罗先进,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高

2、教管理(湘潭411104);曾玲芝,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湘潭411104) 一、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崛起。但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扩招过快等导致的高职院校生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也是高职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1988年,我国学者言实最早在公开刊物上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初步说明。此后,王海、燕国材等人也相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理论展开了研究。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个表达理想教育观念的用词已经开始受到人们

3、的注意,但当时对素质教育展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呼吁和浅层思考的层次,而未作深入的探讨。直到90年代,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范围及深度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关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理论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迟艳杰( 1996)、徐静(2002)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以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有学者在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丰富了高职素质教育的相关研

4、究。如高薇薇( 2006)、张立今( 2008)。虽然国外没有“素质教育”这一词,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是各国在提法上有所不同,最终都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如美国素质教育是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立足点,从宏观角度认为素质教育应是指“以培育每位国民都具有理想素质为宗旨,并能有效地达成此项宗旨”的教育;德国一般称素质教育为“能力教育”,其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社会中生活的方法。 而在教育领域,“自我教育”并不是刚出现的新鲜事物,在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自我教育”,从道家的“独善其身”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5、省焉”无不闪烁着“自我教育”思想的光芒。近代教育学者们对自我教育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邱伟光、张姚灿(1999)指出,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也有学者认为自我教育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如李辉(2005)将自我教育定义为:在教育者的影响和启发下,教育对象发挥自主能动因素,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促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国外学者对自我教育的理论阐述也较多,教育思潮派别林立,理论

6、纷呈,但主要是存在主义的自我教育和人本主义的自我教育。存在主义的自我教育史主要是唯我主义教育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萨特、德国的海德尔以及美国的耐勒等人,他们认为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个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即创造自我,完成自我。人本主义自我教育的核心观点是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等人。 虽然国内外关于素质教育、自我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关于如何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引入自我教育理念,即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大多学者还是基本认可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顾莲芬(1999)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突出和重视对学生那个能力的培养,而自

7、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姜丹(2000)首次将自我教育与素质教育概念相结合,提出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王成文(2001)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内部因素发挥作用,通过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即自我教育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顾宏祯(2003)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案例进行探讨,再次肯定了顾莲芬的观点,认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李秀梅( 2005)在分析验证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后,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具体实现模式。 二、自我素质教育概念的界

8、定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关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研究比较丰富,而对自我素质教育虽有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来讲:(1)在大部分高职素质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只是一味追求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而应是学生相互之间自觉、自发的素质教育行为本身也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2)虽然有少部分学者肯定了自我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初步探讨了其实现模式,但将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概念相结合,即对自我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却很少有研究,更未对其实质内涵及其特征进行深入分

9、析。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在深刻理解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将自我素质教育定义为:作为主体的人(个人或群体)以人性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主动利用外部教育有利因素,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自主设定自身素质修养阶段目标,并在认识、评价自身现有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为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持续性教育实践活动。对这一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是自我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文化样态,还是一种精神追求,而这些追求的共同核心,就是要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

10、地结合起来。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以人性发展为基础。为此,人性的健康、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有人在出生时都被赋予了相同的人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使人性发展出现了偏颇,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仍存在心中,而且可以借助自我修养重新找回,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关注人性,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是自我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和自我实现是自我素质教育的方法 个体在外部教育的引导和激励下,产生了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由此进入了自我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自我认知,即指个体对自身的道德品质、思想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认知。

11、认识自我,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反馈客观地分析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如实地评价自我,作出合适的目标选择,即自我评价,它对个体转换思路、调整思想,选择合适自身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调控可以理解为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达到自身的预定目标而有意识地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包括自我情感调节、自我思想调节和自我行为调节等方面。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言行和心理状态进行监控,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自我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主体的全面提升,顺利达到预定目标前行,即自我实现。 3自我

12、素质教育目标是随社会素质发展要求而不断变化的 这里的自我素质教育目标是指随着个体成长、社会发展而预设的分阶段目标。自80年代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及推广以来,其教育理念随着社会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实施初期,主要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并没有对人才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提倡学校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进入90年代以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制度,对个体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注;21世纪的来临,教育界开始重新呼唤对人性的重视,人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认为是素质教育实施

13、的目标。因此,自我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素质的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合理的素质培养目标,主动地采取行动在自我某一素质或多方面素质积极地进行改进,以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4外部教育是引导、激发自我素质教育内在动力的有机系统 个体自我素质教育过程也并不是完全自发的过程,它需要外部教育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激发。外部教育是指能对个体自我素质教育的内部机产生引导和促进作用的外在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包括教育者、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外部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通过榜样引导、信任激励、奖惩激发等非强制性方式,唤醒个体的自我素质教育意识、推动个体积极进行自我素质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4、当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会产生自我与社会、自我内部心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并促使个体开始反思,由此有效地引导、激发了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 三、自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自我素质教育包括“素质教育”和“自我教育”两个范畴,“教育”使具有与一般教育相同的共性,而“素质”、“自我”对教育的限定又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主意识,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在自我素质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个体不再仅处于客体地位,而形成了受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直接统一,其能动性也由此得到极大的发挥,即是否进行自我素质教育、能否坚持、教育的

15、内容以及途径等都是由教师自主决定的。因此,自主性贯穿于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在不同成长阶段设立不同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并能够适当地将所指定的计划付诸实践。 2实践性:综合素质的养成不仅仅只是对自身素质现状的认知、评价,更重要的是制定出修养方案并践行。并且,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自我素质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素质发展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对自身素质进行调控时,必须将调整方案不断付诸实践,并根据实践反馈情况进一步调整自我教育计划,以最终获得社会或环境的认可。 3均衡性: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自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人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先天性,但环境对人性的保持和培养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人性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差异,甚至部分人性发展出现失衡现象,以致人性偏执,个体素质也出现了失衡。尽管社会不断发展,但是全面提高个体的基本素质一直是教育界工作者大都公认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自我素质教育过程中也须注重个体素质的均衡发展,以防止人性的偏颇。 4目的性:个体进行自我素质教育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它需要个体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发展要求,正确分析自身实际素质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自身提出素质发展任务,确定适合自身素质发展的阶段目标,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环境反馈不断修正计划、调整方法和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