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515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及对策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工历史试题出现了7道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在高考中的“雄姿英发”尚未被正视。当年新、旧高考“各自为政”的痕迹还十分明显,“乱象”也渐迷人眼。但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历史试题的12道选择题中,有11道是材料型选择题,全国卷亦不甘落后地设计了10道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此类历史试题之最。从其他单独命题省份的历史试题来看,也大量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设计选择题。可见,材料型选择题将是今后高考选择题命题的主流题型。新、旧高考已经越来越走向统一,引人注目。材料型选择题从选材形式来看,主要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

2、、表格材料三类;从考查的要求来看,主要分为史实再现型、信息提炼型、因果判断型、比较型、程度型(最佳型)、揭示本质型、分析评价型、图表型等主要类型。 一、史实再现型 1题型特点: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通过引入历史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它是材料型选择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16题)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3、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解题指导:选B。A项不符合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B项符合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对中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时代特点,符合题意。c项和 D项与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不符。 【例2】(2008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17题)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题指导: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流行穿屐和芒屐,这适合雨水较多的南方。“谢公屐”中的“谢公”是指谢灵运,他是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 【例3】(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

4、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解题指导:选B。题中关键词是“阶级对立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已经揭示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故只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才符合题目中的工业革命进行当中的时代要求。 【例4】(2008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卷第48题)“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

5、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解题指导:选B。A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B项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题目。c项是在1984年。D项是1980年8月邓小平的讲话题目。 3高考透视: 能力要求:只要求对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作出准确的判断,考查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题方法:确定材料所反映的显性或隐性时间,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运用历史阶段特征解题。如例1中的关键词是“掠夺中国

6、”和“实行联盟”,例2中的关键词是“屐”和“谢公”等。 命题导向:由直白表述式设题到创设新情境,从而较好地考查了历史学科能力,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和选拔性考试的特点。这是代替先前普通的限制性选择题的最佳题型,今后高考中还会大量出现此种类型的题目。 备考提示:要加强对历史基本事实、历史概念的记忆、理解、类比和运用,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内涵和外延。 二、信息提炼型 1题型特点: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提炼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得出某一重要的结论。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9题)诺

7、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z,Ag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解题指导:选A。材料中的前一种假设(1750年的英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再晚两个世纪”即两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国,身处工场手工业阶段的人面对这里工业社会新时代的特点,感觉自然会陌生。故其依据是A。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18题)马基雅维

8、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解题指导:选A。材料中的“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有可能控制”等叙述,均符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建立君主制度的必然性的主张。 【例3】(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

9、第14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解题指导:选c。工业革命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始标志,以1840年前后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确立为完成标志。故只有C项不符合1500一1763年历史的阶段特征。 3高考透视: 能力要求: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等处理材料的能力,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测量考生思维能

10、力的手段。 解题方法:这种材料型选择题,时间和空间范围是通过材料所携带的信息显示出来的。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首先弄清题目的时空范围,并紧紧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如例1反映的是I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握了这一时空范围,试题就迎刃而解了。 命题导向:这种类型的试题是今后高考选择题命题的主流题型,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备考提示:要加深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适度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准确地把握这些知识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内涵和外延。, 三、因果判断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根据材料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

11、结果等)列出,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5题)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解题指导:选C。题目提供的时间是1920年,而梁启超先生从主张“科学万能说”到否定这一学说,主要原因是19141918年的一战使科技成为制造人类灾难的战

12、争的工具。其他选项与题意均不符合。 【例2】(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0题)t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题指导:选D。1946年正值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欧洲由于接受美国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被迫唯美国马首是瞻。20世纪70年代,西欧正在崛起,其对外

13、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政策,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变化。 【例3】(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13题)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税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韵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题指导:选D。题中材料所述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反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恢复经济的政策。A项不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D项也与题意不符。 3高考透视: 能力要求:主要考查分

14、析理解、演绎推理、归类概括、类比提炼等学科能力。 解题方法:要正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位置,并联系教材,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 观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概念。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最后选出正确的结论。 命题导向:这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既可以避免“猜题押宝”等极端学习行为,也可以有效地提升选择题的思维含量,较好地考查考生多方面的历史学科能力。 备考提示:要正确把握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中各类型原因的概念,从而准确认知历史事件中的诸多因素。如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即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具有必然性的因素,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j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内因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