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知新化学教学论有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060082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刘知新化学教学论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刘知新化学教学论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刘知新化学教学论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刘知新化学教学论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刘知新化学教学论有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

2、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就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来说,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事物的好坏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的情况但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新的课程任何一个学生都充满好奇心,再加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的实验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上每一节课时我都精心准备,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悬念中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相关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

3、为什么”,使学生在“疑问观察豁然开朗”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讲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言一节课时,我没有按照教材一步步来,而是先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变铜为银”、“吹气生火”等,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瞪大疑问的眼睛,然后告诉他们在化学王国里可以找到答案,接着介绍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等。从一开始,学生就向往化学,对化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4、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总之,化学很多内容都可以用实验演示,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兴奋、惊奇的情绪,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探究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

5、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3、立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衣、食、住、用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人都有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处处给学生提供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比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用小苏打(碳酸氢钠)问题,胃酸过多时应服用什么样的药物,胃镜透视时服用的钡餐(硫酸钡)能不能用碳酸钡来代替提出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介绍氢气的有关知识时,联系发射成功的“神舟五号”飞船,引出它可以作为高能燃料。在讲到PH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PH试纸自己测定常

6、吃的水果、蔬菜、饮品的PH值。不仅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所不在,还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启发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首先

7、: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 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

8、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给予信息,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他的好处是学生不仅获得了正确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

9、我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既培养了恩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过程,学会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一节课只有4 0分钟,如果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那么必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就课前充分备课,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析讨论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层次清晰,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前面知识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的发展,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顺理成章的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应给予适当的帮助,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问题可以拆分成若干个小

10、问题,这样就解决启发式教学中时间和思考的矛盾。最后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a、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

11、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b、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

12、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c、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

13、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