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018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设计概论第三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艺术与设计综述:本章主要阐述了纯艺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造物与产品形态、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不同的设计的艺术特征等相关问题。其中纯艺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和装饰与各个设计流派的关系是重要指示点。同时各个流派对装饰的态度要联系设计史进行学习。第一节 艺术与设计艺术1、 艺术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在17世纪或更准确的来说在18世纪之前,艺术的存在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处在一种含混状态或是综合质的。这种综合质的所谓艺术,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又是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不仅包括人类艺术活动的能力,也包括人从事其他工作

2、的能力;17世纪以后,随着技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以及没学学科的形成,纯艺术与手工艺术逐渐分离,尤其是架上绘画艺术的发展,成就了一批室内画家即纯艺术画家,他们再也不愿意与工匠一起分享艺术家的荣誉,在视工匠与工艺为低等职业时,把自己是为上等人,是艺术的代言人和伟大信息的传言者;艺术的纯化,即艺术与工艺技术的分离,标志着纯艺术自身体系的开始确立,由此也将西方艺术概念的历史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前述的综合时期,从古希腊开始直到18世纪初叶。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期准确的说是1747年纯艺术体系开始建立至今,艺术的概念主要指纯艺术的概念;在对艺术的概念的定义上,有着众多的学说和理论,我认为艺术是一

3、个复杂的想象,既有精神的产品,也包括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艺术中必然会有技艺的成分,因此,所谓艺术,应包括美的艺术与使用的艺术在内。2、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所谓“纯艺术”是相对于具有使用功能的艺术形态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具体的说即绘画、雕塑、书法一类的艺术。实用艺术与一般的造物的区别在于其审美性,即艺术性,凡是具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艺术性的造物都可以归为实用艺术之列。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它虽然使用物质材料但这些材料只是构建艺术形象的基础;实用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他虽然也具有审美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力,但那却不是主要的功能,主要的功能是使用功能即他的物质功能。纯艺术与实用艺术是艺术范畴中

4、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从艺术的本质上看,纯艺术更多的体现了艺术本质的一面,而实用艺术即有艺术的一面又有非艺术的一面,它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介环节。实用艺术是纯艺术进入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实用艺术是艺术的本源,即艺术是从实用艺术中生发出来的。3、 人类实现对石器的第二步加工的意义到早期智人阶段,人们终于开始和完成了对石器的第二部加工,这不仅在工具的制造史上、在改造客观世界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部加工的产生,实际上标志着人类的设计能力有了提高和发展,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在上百万年的数亿

5、次的实践中逐渐感觉和把握了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如对形、造型和对设计的认识,而人的美和审美意识也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滋生起来。第二节 造物与形态1、 造物 所谓造物,即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它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物质生产。2、 形态造型的要素是形态,是一种符号;造型是产品自身的外在形象和信息综合体,是产品的表征,形态因而是产品质量和造型质量的反应;形态可以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两种。3、 造型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而利用相应的材料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为一定目的而创制的结构。4、 产品的形态一般分为功能形态、符号形态、色彩形态

6、三类(1) 功能形态所谓功能形态即产品的 物质性的结构,这种结构式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的,是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2) 符号形态我们把产品的所有外部特征都归为产品的符号形态,产品只有通过外部形式才能成为人的适用对象和认识对象,发挥其作用。(3) 色彩形态色彩形态是产品的色彩外观,是色相和色度的表象。色彩形态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行 ,而且还具有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色彩形态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因为他是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5、 结构的三个特点层次性:机构的层次性是由产品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从整体到局部到细部形成不同的层次性有序性:有序

7、性是指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结构是因一定的功能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各部分之间的组合与联系是按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规律性的建立起来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稳定性:所有的结构都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因为只有稳定才能有结构的存在。产品作为有序性的整体,其材料之间、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处在一种平衡态,这种平衡态是一直保持着的,它的存在与产品正常功能的发挥联系在一起。第三节 装饰艺术与设计1、 饰极返素饰极返素如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是一种超然之境。从建筑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如德索时期包豪斯的校舍等现代建筑,摒弃了表面的装饰,与功能决定形式,即将装饰之美通过

8、功能整体性的展现出来,使装饰结构化而不是表面化,这种无装饰的建筑追求的是淡美、归趣本真的境界,在装饰美学上具有典范的意义。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第一,追求现代玻璃、混凝土、钢铁材料的自然展现,靠结构展现其刑事之美、本质之美,而不是靠表面装饰。这种追求与中国的艺术精神中追求的“饰极返素”的审美是相同和一致的。在近现代,装饰作为装饰艺术而凸显后,装饰的意义已经从先秦时期那种道德的、哲学的审美理想的层次中淡出,表征着普通美术的实用性的功能和艺术范畴,这就形成了装饰的不同层次性,从表层装饰纹样到结构性装饰、装饰结构,从悦目、形式之美到对饰极返素的最高审美境界追求,装饰的存在和装饰的意义表现出了更大的丰富

9、性。2、 装饰在根本意义上,装饰是改变旧有的实物和就有的面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美化的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方式,装饰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未要求,创造合乎人的需求、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和谐的美的形式。装饰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艺术的整合力,他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艺术方式和艺术手段。作为艺术形式,他可以是一种装饰纹样,一种标志符号,作为艺术方式或手段,他通过装饰的作用和操作,将装饰性物化或现实化。3、 装饰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1)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态。艺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一装饰的出现为标志的。(2) 装饰的艺术构成了人类艺

10、术发展的主线,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现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演变中也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无论是与装饰艺术的交流与整合,还是极力否定与排斥装饰,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表明装饰艺术是其发展的动力,使其变革的主要力量。现代艺术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这样 ,虽然他以非装饰的极端方式另辟蹊径,但最终不是排除了装饰,而是将装饰结构化,创造了装饰的现代新形势;(3) 装饰作为艺术是感性的,而结构常常具有理性的特征,在结构与形式因装饰而统和时,装饰实际上已经兼具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特征。(4)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装饰的形式可以说适应和积淀着人类的视觉对于形式的感受经验,他以美的形式符号刺激和满足人类的感受,因此,装饰艺术形

11、式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人类视觉经验的反应和变化,视觉经验的变化优惠要求其他视觉形式如绘画艺术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4、 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装饰是实用设计不可分离的内容和结构要素,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现代设计都不可能与装饰无关。现代建筑、使用设计对装饰的背离,实际上是一种艺术颞部的一种变革与调整,是自身整体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新与发张。自我调整与变革,最终不是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有时代性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方式与形式。5、 现代设计运动各个阶段人们对于装饰的态度P055最后一段P058第二段,和设计史联系起来(重点)6、 装饰与结构的关系在19世纪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即现代建筑结构

12、未产生前,要改变旧的装饰的形式和结构是不可能的。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装饰形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决定了传统的建筑装饰形式。只有改变旧的结构才能改变旧有的传统装饰形式。如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一样,装饰与结构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新的结构同样会出现相应的装饰形式。7、 后现代主义的起因P058最后一段,联系设计史8、 后现代主义与装饰后现代主义设计追求装饰的、历史的折中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中的折中主义风格起主导因素是装饰风格的综合于折衷,是多种历史装饰风格和形式的拼接、抽出、混合,即折衷构造,成为既有历史内涵又有新的其他因素的综合样式。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出现的装饰主义是与其追求的历史文脉和情趣联系在一起的。它所采用的历史装饰样式从古希腊罗马样式开始到19世纪的各种历史样式都有,这些传统样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符号性,而且还蕴藉这特定时代的历史温情与人文情怀。后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的运用,实际上赋予了装饰以新的时代意义,拓宽了装饰的层面,更新了装饰的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