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332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6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业资格考试]0511-115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答案详解(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知识试题(理论知识)一、单项选择题(26125题,每题0.75分,共75分。26、注意是一种( )。(A)心理状态 (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 (D)认知过程 P62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即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集中于某些对象。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27、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 )。P20(A) 右手利的人的左半球能形成经典条件反射,右半球能形成操作条件反射(B) 右手利的人的左半球能形成操作条件反射,右半球能形成经典条件反射(C) 对右手利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D) 对右手利

2、的人来说,他的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28、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 )。P97(A)动力理论(B)类型理论(C)特质理论 (D)五因素模型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科斯塔和麦克雷的五因素模型理论 29、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 )。P50(A)内涵 (B)外延 (C)范围(D)广度 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30、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阶段。(A)3个 (B)4个(C)5个

3、(D)6个 P5931、唤醒有机体,调动其能量功能的神经是( )。P17(A)三叉神经 (B)副交感神经(C)交感神经 (D)外展神经 交感神经: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副交感神经: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32、( )是在觉醒状态下的知觉。P58(A)意识 (B)注意 (C)认识 (D)知觉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33、具有表象( )。P44(A)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定和可操作性(B) 抽象性、概括性和稳定性(C)直观性、概括性和片段性(D)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定、可操作性和概括性 表象的特征:1)直观形象性2)片段不稳定

4、性3)可操作性4)概括性34、威尔尼克中枢又叫( )。(A)言语运动中枢(B)视觉性言语中枢(C)书写性言语中枢(D)听觉性言语中枢 P54言语活动的中枢控制名称损伤部位表现症状名称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左半球额下回说话迟钝费力,发音器官无病表达性失语症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颞上回听觉器官正常,能听不能分辨,失去字词理解力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能看不能你理解失读症书写中枢靠近中央前回运动机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35、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加以整合而反映的知觉性特性叫知觉的( )。(A)完整性(B)整体性(C)选择性 (D)理解性P33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把

5、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选择性人们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对象,另一部分当做背景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3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P22(A)感觉 (B)感受性(C)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名词概念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阀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感觉阀限、差别阀限、j

6、.n.d37、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P46(A)920比特(B)7+2(C)无限的 (D)因人而异的分类特点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1) 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 记忆容量大,保留时间短;容量为9个以上的字母3) 若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4) 未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就会消失即遗忘短时记忆1) 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2) 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即记忆广度3)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4)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5)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

7、,都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1) 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3) 储存的信息若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没有意识到的4) 长时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5)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两种38、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 )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A)熟悉 (B)互补(C)邻近(D)竞争 P169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1)需要的互补2)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3)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39、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提出的。(A)摩根 (B)奥斯古德(C)舒茨 (D)费斯廷格 P167

8、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趋向(FIRO)理论 40、关于访谈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P111 访谈法不是普通的“聊天”(A) 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B)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C) 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D)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41、( )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A)交换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 (D)相互性原则 P167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

9、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别太少于失)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和支持)4)平等原则 42、利他行为中有一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B)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43、“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中的( )。P115(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 (D)剥夺满足命

10、题五个命题内容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获得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货相似的行为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侵犯-赞同命题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结果对他更有价值;若个体行为得到预期的,甚至超预期的奖赏,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44、( )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A)经济(B)繁衍(C)爱情 (D)学习 P18

11、5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1)经济2)繁衍3)爱情45、关于参与观察,不正确的说法是( )。(A) 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B)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C) 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 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P110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注意:采用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要隐瞒自己的身份4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P170(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 美国学者

12、安德森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的排序: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47、(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A)归因(B)态度(C)动机 (D)情绪名词解释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48、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P135(A)态度链(B)原因群(C)控

13、制源 (D)行为组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49、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P131(A)马太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光环效应,也成晕轮效应,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50、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B)小学阶段(C)青春期 (D)青年期年龄阶段主要对象共同点不同点第一2-4岁间,多在3岁左右父母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具有“成人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越俎代庖第二10-11岁至15-16岁,父母,但也有迁移性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官方的控制51、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P194(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C)从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