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293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于他们手中的课本已经很熟悉,社会上泛滥的各种教辅材料早已把课后问题分析了多遍,他们往往认为课文已经没有什么可学的。如果老师仍然仅仅停留在对于课文的单纯解读分析上,语文课堂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消失。在当今社会上,传统的文化在渐渐消失,无益于身心的低俗文化占领着市场。如果不在学生阶段给学生们打下牢固的基础,他们无法承担起继承发扬祖国文化的重任。而作为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课文教学上,实际上就把缤纷多彩的文化世界在学生面前关闭,放弃了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与任务。现代社会的语文

2、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认识缤纷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可以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感受学习文化、认识文化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的素养,充实他们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阅读教学,要在赋予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文化世界。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就不应当是一个局限于课本的课堂,而是应成为学生认识文学、认识艺术乃至认识人生的窗口。打造这样一个窗口,就不仅要在组织教学上应当想法设法让学生活跃

3、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内涵上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充实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要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加,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方向和范围;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协调;教学重点与拓展内容的配合;学生接受能力与拓展内容的适应。1.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树立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不仅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还要在个人修养与人生态度上获得全面的深层次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建构来完成

4、。学习者还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批判,而且要对原由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际上,在近年来,中考中已经出现了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情感态度的明显趋势。例如作为全国课改重点实验区的宜昌市的中考试卷早已经实现了开卷,其试题的涵盖范围甚至包括了金庸武侠小说,并以此为材料来考察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而近年来南京市的中考试卷也在尽力体现情感的一致性。例如08年中考卷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人间有爱”与阅读理解母亲的白发都是在考察如何表现“爱”这一情感。09年中考卷中的文言文考察部分,将课内诗歌、文章与课外文言文结合在一起,要求从语句中品味情感。10年中考卷云锦,南京世博会的名片一篇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让云锦焕发青春活力

5、,就涉及到了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色彩。所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价值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作品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方法应当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方向与范围也应当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探讨其中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2.在拓展课堂深度的过程中如何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应当充分发挥“三全五优化”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我觉得“三全”(“全体、全面、全程”)中的核心应当是“全程”,只要充分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预习与复习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优化教学时间,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以拓展。而“五优

6、化”(“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其中的重点在于优化互动生成,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他们的自主体验得以优化,课堂的内容与效果都会得到充分的扩展。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应当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教学的全部。语文教学应当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和课外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充分利用每一个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加以拓展和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进而使整个教学进程得以优化。拓展的内容不仅是教师的工作,也是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每个学生积累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的

7、内容得以扩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初中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时,我要求学生找到有关大海的诗句。结合学生收集的诗句,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大海的景象,体会一下当诗人看到大海时的感受。再让学生描绘一下诗人眼中的大海。一段段饱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内涵的描写出现了。学生们也更好地理解了诗中“海”的意义,同时从诗句中也体会到了海这一意象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预先收集安徒生的生平事迹,让他们对此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的感想引发了对文中丑小鸭形象的分析探究,而我又适时引入安徒生的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童话,让学生体会对美的追求是安徒生一生的梦想。我的真正目的就是

8、把课堂作为引子,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准备时间和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借此认识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激发兴趣,主动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各种课外知识,以课本为纲,串连出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3.解决教学重点与拓展内容的配合和学生接受能力与拓展内容的适应的问题,首先应当尽量抓住重点,适当去除旁枝末叶,以便使其可以充分与拓展内容结合起来。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发挥学生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将之与教学重点对应起来,应能

9、充分激发学生心中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的写景散文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发现这个单元包涵内容很多,有对于字句的品味,有对于情感的体会,也有对于四季文化内涵的理解。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写景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表现出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特点,我们决定将重点确定在这里,以此来感受四季风景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了解到学生现在大多喜爱照相,并且乐于展现自己的作品。于是,我们就让学生利用国庆假期,拿起相机,拍摄秋天,并加上自己的评语或诗句,再让其它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自身先体会自然的情趣,再来感受著名作家笔下的自然,就容易产生共鸣,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而在七下的人物描写单元中,

10、我们把教学重点确定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上,我们让学生从单元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编一期小报,收集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奇闻秩事等内容。而上一课,就让介绍这个人物的同学来进行介绍。作为初中学生,对于奇闻秩事和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适时的穿插这些内容,也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而在学生们拿起相机,编起小报的同时,他们实际上也开始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当他们编写评语诗句,在课堂上介绍相关人物时,他们也就在认识这些风景、这些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在学习中积累自己的知识,提升自我的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能准确地找到课文的重点,全面地了解学生,把握住两者的交汇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

11、学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手段上。确立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原则,就能找出拓展课堂的主要方法,我将之概括为以下三点:1、横向拓展,即选择文体相关、内容相关以及表现手法相同的内容拓展文章内容。横向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旧知识串连新知识,用积累的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比较中基本掌握作者的描写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以此来增加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分析能力。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横向拓展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找方法,在比较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过去较多

12、的使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一些常用字词的含义会被反复比较。但是教师往往会忽略使用这种方法体味字句的含义,品味诗句的艺术内涵。例如七年级上中的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年将时间的变幻与环境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衬托出旅人的孤寂。而同一册书后的夜雨寄北一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用“巴山夜雨”串连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的变幻中突出个人的情感。只是一含蓄,一热烈。同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可以与八年级上中的渡荆门送别“星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及望洞庭湖寄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感觉在广阔环境中的个人的孤独无助。而八上三峡中

13、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八下与朱元思书中的“猛浪若奔”两句都用了奔马的比喻来形容水流的迅猛,但一个是侧面描写,另一个是下面描写,正可以比较出描写手法的区别。同时相同的比喻不同的作用,也可以从中体会出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精神价值。三峡主要是为了介绍水文情况,突出水流之快就可以了。而与朱元思书是为了与上文的“清”形成对比,表现在动静之间山水的无穷乐趣。相同的比喻,可以引申出不同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文化意趣。不仅在文言文中,在现代文中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到了七上写景单元学习前的准备。其实在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内容阅读相关的文章,摘录关键的字句,描写读书的感觉。更重要

14、的是,调动学生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此时就不仅仅同类文体的比较,而是文章相关描写的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累。例如在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最后一句话“那东西早已不在了吧”与社戏中的最后一句话“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都表达了对逝去童年的留恋与向往,都充满了感伤与无奈,也都借物抒情。两者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的写作。同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开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九下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同样用了两个矛盾的字词来造句,看似病句,其实有很深的含义。前者表现百草园本身的普通以及它对于作者的重要

15、性,后者则表现出了孔乙己必然的命运以及人们的态度,两者的比较可以挖掘出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横向比较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累和教师的评价,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就可以达到拓展课堂深度与广度的目的。做到以上的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继续拓展课外的相关材料内容。例如我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中就引入了朝花夕拾中有关绍兴民俗的描写和鲁迅先生对于父亲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幼年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心中的教育观。2、纵向探究。纵向探究即通过补充相关背景,补充课外资料来挖掘课文主题,拓展教学空间。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

16、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探究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和愿望,释放他们的探究精神。而实现这一点尤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尤其在问题设计上拓展文章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可以依据文章自身内容的补充来拓展课堂。例如七上中行道树入选教材时删节了一部分,我将这一部分补充上去,强调“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又那样完整的语言。”提问学生从这一段中了解到如何才能听到行道树的语言,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行道树所象征的人。而在教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补充了城南旧事序言中的话,强调“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一句中的写作目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心灵的童年”,再联系课文中描写自己不想长大的内容,就更容易把握作者描写的主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补充相关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