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234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歌鉴赏北京高考题一 0205年考题回顾2002年 登鹳雀楼 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弃。(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BE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的壮志豪情。(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

2、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诗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2003年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0题。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BE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

3、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慨。(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或相似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 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题。 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

4、看绿叶与青枝。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13读

5、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12、1. 2. 13、(5分)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

6、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2005年北京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道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相是( D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的“断”,是

7、断断续续的意思。(“断”的意思是停止)(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以动衬静”不当。词的上片写梦境。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词境中来,目的不在写静,应理解为“动静结合”。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8、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第二首诗句着重表达了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从0205年的考题中可以看出,古诗鉴赏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有关古诗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 诗歌鉴赏的解题方法(一) 解读诗句,整体感知,把握“六要素”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 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体例,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

9、欣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1从标题入手,内容入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1) 送别类:例: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渡荆门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还有送别时的不舍,思念,劝勉.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 边塞诗:例:前出塞,后出塞,关山月,凉州曲,从军行,陇西行等。边塞诗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恨,或诉思乡之苦,还可以写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倦战争等。从军行七首

10、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陇西行 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 山水田园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4) 咏物诗:托物言志例: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问题:简要分析诗歌中菊花的形象?和陶诗 韦应物霜露瘁百草,而菊妍其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奈其何?韦苏州笔下的菊有什么特点: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谷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笔下的“石灰”有什

11、么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竹石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只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有什么特点?象征什么形象?(5) 羁旅诗:写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栀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堂。宿建得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6)咏史怀古:大都从眼前的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等感情。例:蜀相, 石头城等。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2、(7)思乡思人: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诗的体裁是( )(2)从诗中( )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著名的一个节日。简析:“抱膝灯前影半身”一局,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诗歌作者入手

13、,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诗歌作者所 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屈原的愤世嫉俗,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潜的厌恶官场,李煜的感时伤怀。同学们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进而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常用创作手法,以利于尽快准确的分析诗歌。3从串联意象入手,体味诗的意境。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称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思的统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把一个个意象有机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菊花高雅 莲花高洁 杨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浮云飘零 落日惆怅 冬雪冷峻 秋雨忧愁 鸿雁思远 流水叹婉 大漠苍凉 旷野凄情 落花感伤 美酒壮行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 孤灯孤苦 秋虫凄凉 故园乡愁 归雁温情 枯藤萧瑟 古琴知音例: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都属于(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