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9100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正林:六年博弈,一朝突进寿险市场虽然危机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与不改、放与不放之间权衡摇摆。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一套“顾全大局”的方案摆上台前。虽然此次改革只针对占比不到市场一成的部分,给予了利率上浮一个百分点的自由,但已经为下一步埋下伏笔。央行宣布银行业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还不到半个月,保险业的利率市场化接踵而至。2013年8月2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次改革涉及的品种有死亡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养老险等等,这类产品在保险市场上历史悠久,被业界称为“传统险”,特点是仅仅具有保障和储蓄功能,赔付和返还金额事先固定。新政的核

2、心就是“市场化”,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占寿险市场一成比例的“传统险”产品的预订利率将由保险公司自主确定。改革的范围只有一成,打破的却是保监会固化了14年之久的2.5%的预定利率这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还要低。一张保单卖多少钱,预定利率的影响力最大。这个数字越高,保单价格越低,消费者越得益。即便只提高一个百分点,按照测算,一张20年按期缴付的重大疾病保单,客户也能因此少交6%的保费。不过,保监会也没有任由这个数字无限“自由化”,而是给出了1%的提升空间。如果哪家保险公司意图更高的提升,也就是想把预定利率提高到3.5%以上,依然需要一事一报。除了报批限制之外,“评估利率”仍在管控之中,这也限制了保险

3、公司更多的降价冲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有没有能力去偿付保费。“我们既要克服市场化不够、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又要克服市场化过度、市场规则缺失的问题。”2013年7月21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理解本次保险业改革的钥匙。”一位参会但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高管提醒南方周末记者。改革方案获批的风声也是在这次研讨会上透露出来的,并在正式文件下发之前引发了业界和媒体的数种猜测和讨论。本轮寿险利率市场化改革肇始于2008年在天津滨海新区做的养老险试点,又先后在2010年和2013年3月下发过两次征求意见稿。最终尘埃落定的版本中,值得期许的是在几处配套措施上留出了下一

4、步改革的口子,不过证券公司分析师普遍的评判还是“靴子落定,没有太超出预期”。利率的放开,势必增加竞争、吸引更有效率的资本进入,这亦是本届政府金融改革最核心的题中之义。保险业谨慎迈出的这一小步,究竟能否拉开一场价格战的序幕,进而倒逼出保险业的深度变革?资料来源:公司数据,中银国际研究。 (曾子颖/图)“一成”的改革这已经比银行业改革走得更靠前了。“作为保险代理人,我很欢迎这项改革,因为能有更丰富的产品、更低廉的保费价格、更容易吸引客户。”起初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李文浩(化名)言谈间很是兴奋。他是一位从业已有10年之久的资深代理人,管理着中国太平人寿公司一个团队。2013年8月2日正式文件出台

5、后,李文浩才发现真正引起他兴奋度的“分红险”并不在改革的范畴之内,有些失望。保险产品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后者基本上以车险为主,一年一期,与预定利率的变化没什么关系;前者通常称为寿险,保费价格由预定利率、死亡率、费用率等几个因素确定。长达14年的低水平预定利率不变,逼迫着保险业从传统寿险产品中派生出“分红险”这个大品种,也就是在用预定利率确定保费价格的基础上,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状况,客户每年还能拿到一笔额外的现金分红,或者将这笔分红累交到保费之中。根据保监会2011年的数据,“分红险”已经雄占了寿险的八成,“传统险”则从十年前的半壁江山萎缩到了一成左右,李文浩所在公司如今连一成都没有了

6、,可本轮保险业利率改革的主体实际上只是“传统险”。广发证券的保险证券行业分析师李聪在传闻刚起时,就将这次改革点评为“形式大于实质”,并用其做研究报告的标题。在他看来,除了改革主体在产品线上占比不大,“前端放开、后端管住”的改革思路也注定了不会给行业带来大的震动。“后端管住”,就好比央行对各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管理,最大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消费者的基本利益,换句话说就是保证保险公司有足够的钱去偿付客户。最终落地的政策中,传统险的后端“评估利率”有所提高,从2.5%提高到了3.5%。在这样的限制下,李聪用一份2年后需要返还客户1万元的保单做了简单测算,如果保险公司把预定利率提高到5%

7、,结果是少收入300元,还要多提出300元的负债。“试问,当今中国保险业所有的公司都还在为偿付能力而努力奋斗的同时,有哪一家保险公司可以进行这样的价格战?”李聪在报告中这样反问道。“无论理论还是国际经验来看,保险的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江生忠说。他并不认为相对审慎的改革就是保守,“像其他改革一样,确定大方向的同时,慎重考虑改革的路径和时间”。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已经比银行业改革走得更靠前了,因为保险预定利率的放开可以跟银行存款利率的放开相类比,而后者目前还没有明确时间表。博弈了六年改与不改,放与不放,都是难题。回过头去看寿险利率市场化之路,已经漫长博弈了六年。2008年

8、,保监会已经分别在区域和产品上做了两个小试点。一个是在天津滨海新区内允许养老保险自行决定预定利率;另一个选择了特殊产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前一个试点,因为需要配套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而该政策没有得到国税总局和财政部的支持,无疾而终;后一个试点因为从属于政策性保险,没有起到真正的试点意义。试点三年后,保监会在2010年6月下发了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与3年后落地的政策的核心一致,都是放开传统险的预定利率。南方周末记者先后询问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保险等几家主要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士,得到的结果是:在当时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只有人保给予了积极支持

9、,其他保险公司均表示了强烈反对。“我们公司以财产险业务为主,当时计划在香港上市,迫切地需要扩大寿险的份额。怎么扩大,只有放开预定利率后打价格战才行。”人保的一位高级精算师解释道。另外三家持反对意见的保险公司,占据了传统险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个市场在不断萎缩,但却提供了其他险种无法比拟的利润率。在保险资金拿去投资获得的收益率确定的前提下,一个保险产品回报给客户的利率越低,对保险公司而言,它的收益率自然越高。“中国人寿每年新保单的内涵价值有六成是由传统险带来的,其他大公司的也不算低,它们几家自然不愿意接受改革。”保监会一位内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传统险的销售又主要依赖于代理人渠道,这也是

10、大公司的优势、小公司的劣势。保监会内部同样面临着放与不放的难题。放开预定利率,就要担心价格战带来的保险公司的亏损,尽管传统险业务占比不高,但是一半以上的中小保险公司尚不盈利,如果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参与价格战,亏损在所难免;不放开?保监会过去五六年来呼吁的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功能似乎又成了一纸空话。“保障功能是保险的基本功能。保险业首先姓保,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石。”2013年7月21日的保险业改革研讨会上,项俊波再次强调了此点。2007年,经过央行连续6次加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重新回到5%,在消费者纯粹的保险保障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寿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显然是完全丧失了吸引力,市场份额

11、一路下滑。江生忠教授回忆2.5%的历史渊源,同样是与当时的利率水平有关。1996年之前的高利率时代,保监会并没有对保险产品的定价进行监管,形成了很多高达8%利率的保单;之后央行一路降息,导致这些历史保单形成了5%以上的利差损,总共高达2000亿元的负债黑洞,至今仍在消化中;保监会不得不在1999年紧急发文,将利率锁定在了2.5%,遏制了新保单的利差损。2.5%,是一个再稳妥不过的预定利率水平,因为三年期存款利率多年来也没有降到过这个水平以下,保险公司收上来的保费即便只是拿去做存款也不会亏损。但稳妥的代价就是,传统型寿险一路萎缩到了今天不到一成的市场份额。如果保监会意在回归保障、提高传统险在寿险

12、中的比例,这项改革不得不做。最好的时机此轮改革,需要保险公司让利给消费者,但也给出了“以量补价”的可能性空间,减少来自大公司的阻力。2010年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不了了之时,整个寿险业其实已经处在保费增长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态势下,独占鳌头的“分红险”也不能挽救这个颓势。到了2013年,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对于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用了“非改不可”四个字。在前述保险公司高管看来,这项改革能在当下推出,也是因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有金融改革的大背景、有整个行业的危机意识,还有其他改革的配合。“过去对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管得也很死。即便提前放开了预定利率,保险公司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打价格战,去给客户提供一个更

13、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正如中投总公司副总谢平在2013年6月份的金融40人论坛上所言,“寿险业的投资领域如果框死了,长期收益率永远在5%,那它卖的保单成本必须低于5%,甚至只能是3%,这样的寿险谁来买?不如自己存款。”2012年,保监会才开始有限度地一步步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保监会此轮改革,需要保险公司让利给消费者,但也给出了“以量补价”的可能性空间,如此来自大公司的阻力也会减少。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在2013年5月份的预测报告中就分析:“若只放开传统险的定价利率,则可以量补价、风险可控。理由一是虽然利润率会下降,但价格弹性较高,以量补价的概率大;理由二是传统险主要通过营销渠道销售,大多数

14、中小公司未构建起有效的营销渠道,提高了恶性竞争的壁垒。”“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被写入了项俊波在培训班研讨会的演讲文稿中的扉页。谁先吃螃蟹即便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参与价格竞争的可能性。“我觉得很快就能看到中小公司第一个吃螃蟹。我们不行,降价了,老客户怎么办?”太平人寿一家地区分公司的副总表示。他不太担心传统险业务被抢走,因为不是他们的业务重点,只占整个寿险的半成不到了,但他很怕因此流失掉大量的潜在客户。主流保险客户对收益的敏感度高于价格,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相对较低的潜在客户对价格更加敏感。“他们没多少资金,又想买保险的,就有可能因为价格便宜被

15、拉走。他们不能带来大的保费收入,但从营销角度看,是将来的潜在客户,这是一种吸引并粘住新客户的手段。”这位副总解释。究竟会不会有公司率先打起价格战,目前只能靠猜。在广发证券的分析师李聪看来,最大的制约还是“后端管住”的改革思路,“即便有小公司打价格战,大公司也可以忽略,因为规模做不大。”“在偿付能力计算方式不变、评估利率不放开的前提下,具备打价格战能力的中小保险公司不多。”但是江生忠教授依然担心中小公司迫于市场份额压力去赌,宁可亏损也要抢客户。“理性的价格战,能够优化市场结构、增加市场总量;不理性的价格战,会带来保险公司的亏损;没有退出机制的价格战,更是行业的一场灾难。”只是,市场是永远无法预测的。即便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参与价格竞争的可能性。前述太平人寿营销总监就想到了2012年的一个先例:业界老大中国人寿主动出了一款传统险产品“新康宁”,在不能调预定利率的限制之下,通过调节生命周期表把产品做得比“老康宁”更便宜了,保单一下子多了100万。退一万步讲,真的有人第一个打起价格战了,谁又能坐得住呢?无论大小,每一家保险公司的头上,永远都悬着资产总额排名这把利刃。下一步的口子发达寿险市场的养老险都有个人所得税的返还,中国尚未突破。这次的寿险市场化改革政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