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8977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中学语文论文让“文本教学”与“写作训练”联姻周 燕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后,笔者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教材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情感到哲思,从观察身边琐事到对生活的思考,文本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

2、他们的思想。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小我”,也能看到“大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去探究,在阅读中提升认识,寻找到写作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文本教学中,除了传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当有意识地和写作训练“联姻”,有效地开发利用课本资源,为写作提供更丰富的源头活水。一、以文本作为平台,打开思路,提升认识。初中生因为年龄、经历的限制,他们看待生活,分析问题时目光难免狭窄,认识难免浅薄,思考难免片面,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高屋建瓴,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很深入、全面、辨证地思考生活,感悟人生。此时,我们的文本能成为一座桥梁,接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在与作者的

3、对话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去感悟,打开写作的思路,从而达到认知的提高,思想的升华。如:难忘的第一次周雪薇一年前与朋友聊天,对方说她已经借阅了羊脂球、朝花夕拾,我表面依旧微笑着,心里却小小地一惊我平时只看些科普杂志,文学领域似乎还没有正式地涉足过。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怎么可以错过?不久我便去了一次书店。书店里有几个专门摆放文学名著的书架,一些和我一般大的学生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地读着。我将目光移回书架,用手小心翼翼拨动着一排排书脊。书脊上的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令我的动作有些谦逊和诚惶诚恐的成分在里面。我抽出一本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根据前言翻到了我是怎样编辑农业报的这一页

4、(这是他比较有名的一篇)。然后我也坐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虔诚地读起来。但这种状态实在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我已经被作者逗得笑破肚子了。我的笑声打破了大厅的寂静,立刻招来异样的眼光和制止的眼神。我只能死死闭着嘴,不让自己再笑出声来。然后,我又取下朋友推荐的小妇人,看了看目录及书的前三页,感觉也很不错,就都买回了家。回家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惊喜地发现了“名著的魅力”。如竞选州长,“我”去竞选州长,纽约的新闻界不断地杜撰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我”,罪名荒诞离奇,把强占别人的“芭蕉地”定为伪证罪可笑!最后“我”崩溃地退出竞选。文章看似揭露报社新闻界虚假、黑暗,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黑暗。而马克吐温本

5、身的写作风格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作者最初的风格是幽默的,具有讽刺意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幽默成分越来越少。讽刺的成分和悲哀的情绪越来越多。通过他的作品我懂得了世界不全是美好的,也有很多的阴暗面。而小妇人则让我和四个可爱的姐妹交上了朋友,快乐地和她们一起成长。渐渐地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它令我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充实,以致于我整天抱着书进进出出,晚上熄灯后还忍不住开灯偷偷地接着看。这便是我第一次真心实意地感受到文学之美。它令我的每一天都那么新鲜有趣,就像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也照亮了我脚下的路。以往学生在写第一次这一文章时,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第一次的得与失,从成功与失败(当然多

6、数是失败)的经历中感受坚持,顽强的魅力,大多千篇一律,很难见到新意。学完第一次,真好一文之后,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第一次”,重新认识生活中众多的“第一次”,才明白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太狭隘,除了成败之外,很多新鲜的感受,触动心弦的“第一次”都是值得珍爱的,值得回味的。于是,在难忘的第一次的写作中,学生对“第一次”的认识异彩纷呈,或是第一次独自乘车回家的紧张与兴奋,或是第一次看到武汉的雪景时的喜悦和遐想,或是第一次真心感受文学魅力的新鲜有趣他们看待生活的眼光因文本而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因文本而提升到新的殿堂。二、以文本作为素材,关注细节,提炼生活。学生提笔行文时总感叹“无米”,或是

7、感慨“米”的陈旧。一写到老师,就是“生病时的问候”“犯错时的交流”,一写到母亲(或父亲),就是“雨天送伞”“生病送医院”,仿佛天下所有的老师和父母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生命,只有概念和模式。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关注得少,思考得少,忽略了身边很多新鲜的、感人的细节。而文本却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平凡鲜活的人,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平淡却感人的生活画面,文本向学生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还原了生活的真相。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触摸到这一点,无疑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让他们看到生活平凡而深刻的一面。例如,学完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我又补充了肖复兴的窗前的母亲一文,引导

8、学生发现,名家笔下的父母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生活中平凡的琐事,而爱往往就在这些细微末节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着寻找寄予亲情的物,尝试回忆被遗忘的生活细节,在后来的练笔中绝大部分学生写出了深情,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独特的爱。有的同学从影集中发现了母爱的痕迹,有的同学从父亲翻动的课本里,从父亲的仙人掌花中体会到了无声的父爱,还有的同学从冬日父亲抢先洗澡的细节中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而有的同学则在冬日清晨在瑟瑟寒风中喊他起早的父亲,以及为了不让油烟打扰他学习而将自己关在厨房的母亲身上感悟了亲情的伟大再如,在学完苏步阳我的老师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选材,让他们试着比较此文和他们

9、以往文章在选材上的不同。在文本的指引下,大家尝试着像作者那样将目光投注到真实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老师们是如何教学,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将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于是学生笔下的教师们开始有了生气,有了个性,有了生命。学生李雅在写外语陈老师(一位即将退休的优秀教师)时,紧紧抓住陈老师身体不好,但是提前到教室,生怕因为爬楼耽误大家上课的细节,以及课堂上陈老师如何用眼神鼓励每一个同学投入课堂的神态,将陈老师刻画得细致入微,文章深沉而动人。三、以文本作为纲要,构思行文,巧做文章。一堆同样的材料,有的人能够建成漂亮的高楼,而有的人却只能搭建低矮的陋屋。究其原因,在于对材料的使用和构造缺乏创意。同样,写文章

10、也是如此,文章的结构图就是一栋房子的设计图纸,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高屋建瓴,俯瞰全局,才能清晰流畅地表达。再好的材料如果不善于布局,巧妙构思,运用一些写作的技法,也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优秀的课文不仅能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教给他们关注生活的视角,同时,很多作家的作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行文的结构和写作的技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在文本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外,还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的技巧,将此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通过羚羊木雕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插叙的作用,也明白了如何在写作中去运用插叙这一手法;通过安妮日记的

11、学习,我们学到了日记体的行文方式;通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学习,我们懂得如何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布局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他们各具特色的结构方式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为我们构思行文指引了方向。在一个教学时间段内,教师可以将学过的课文进行整合,归纳记叙文或议论文的结构图示,并要求学生在每篇作文之前写好提纲,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谋篇布局意识得到了强化,行文自然也会脉络分明。四、以文本作为词库,积累语言,增添文采。一个很感人的材料为什么写出来却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学生常常困惑于此,其实成败的根源就在表达上。同样是表现疲惫,“我感觉非常疲惫”和“一阵疲劳袭

12、上全身”,哪一句更有表现力自不用多说,可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如果教师用好文本,挖掘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无疑为学生建造了一个文字仓库,资源自是源源不断。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粮仓”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使用”意识,因为我们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就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捅马蜂窝为例,谈谈“粮仓”的建立。捅马蜂窝1、描写细致的语句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上买来的大。(引导学生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让他们

13、认识到此段适用于写调皮的男孩子,也可以模仿此句式描写各类性格的孩子。)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后来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的动词以及最后一句话所体现的失落、遗憾。)2、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引导学生找到本体、喻体,体会喻体的特点,并注意比喻句的使用要注意的事项。)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

14、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引导学生注意句式,同时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变换的句式在表达中的效果,学会行文中多种句式的综合使用。)3、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包括名言)我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此句表达一般,但是要在别的文本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记叙性文章的哲理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中心所在,这种句子表达简洁,语言凝练,内涵丰厚,平时的阅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这样的语言,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当然,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文只是个例子”,文本中的语言积累只是一个示例,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积累更多更优美的语言,为自己的写作储蓄“粮食”,才能保证写作时“充足的营养”。周燕,教师,现居武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