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8914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点一: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l 什么是宾语前置?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它们所涉及的对象。宾语一般回答“谁”“什么”“哪儿”等问题。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是宾语前置。举个例子:我们做作业。“我们”是主语,“做”是谓语,“作业”是宾语。其中宾语“作业”应该在谓语“做”的后面。如果把“作业”放到“做”的前面:“我们作业做”,这就叫做“宾语前置”。现在看来这样的句子非常别扭,但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现代汉语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宾语前置”的现象: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自信心:信自心 唯

2、利是图:唯图利l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举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战国策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贯:侍奉也。 “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译为: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却对我不照顾。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词。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之有”即“有之”,意思是“有这样的人”。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这句话是倒

4、装。如果我的品格(情,在这里是个人品格的意思)真的美好(芳,在楚辞中用于表示美好的品德),别的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不吾知其亦已兮”这句是宾语前置句,“吾”作“知”的宾语成分。“其”在这里作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子曰:“莫我知也夫!”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译文:(诸葛亮)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

5、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这句是宾语前置:爱护百姓,行王道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己知”即“知己”,意思是“了解自己”。患:忧虑、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举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

6、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孰与徐公美?”应为 “吾与徐公孰美?” 宾语“孰”放在前了。整句意思是我和徐公比谁美。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举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是宾语前置,不过是变成“法何古”。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乃

8、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

9、“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话就能概括它”。 “一言以蔽之” 即“以

10、一言蔽之”。 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夜以继日”即“以夜继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l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11、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

12、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l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

13、鸿门宴)尔何知?(崤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1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