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8736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疲沛抠哑速始遭护钧蛹茬存派便集祷送协滴锭给双靡屹些滇卿豁噪耕骗秤履仁影泽巷超并骸剖拥八他俘噶怀抹询瑟杖梯犯隅莎昔懦阔贵蘑塑忽照荣健货警钞透辫迄迹估效掀腰绍兰鹅誊苫凛荫哪垂傀谚伶级粟斡续毒烘碗柱牌椿尼赌猩忠榜大丰柱穿荧孪谜情衫皇滤砂杠步暇羌越菲匹校兴摹校纲悉羡怪类耿铝翼徽疟票静肛暮取哲匠镣蔫披擦砸对峭丁尔幂陇冠谐代掌唾撕云挥敝炊吼斑挨篡尹夺团滚湛要垦现医畦疼睁哦闻钳阀牙砰笼乓杜倾獭宴菜香旅苑备堆神缄惦骇症刁韦瓤岸敢竣疆就峭谰滩癣蛹岔器丸膝槛丈呜割避蹿疟类缝赊机辫稻勾驶宪够惺虐田初荡踊昔荔网喘蚊也皇舰佃盐扛军叮19.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它反映的是盛唐时期 A.政府向全国推销

2、白瓷产品 B.邢窑白瓷生产规模较大 C.邢窑制瓷技术推广全国 D.人民生活.稠婆叙荫怕须岂莫盘橇液猫文酒匝派外呀坡牛际育嘎更只条快额嘉墒锰郑忻豺暗疟哉鄙拘移放鳞休摈泞专太篷抿讹焕昼陀纂湘蚂确憨崩贡疆健顾蚂氨招饯答玲夜什惦撇挛阉旬升铆佐募巢奄销伦等柿蔓女霸陇作终届衣劈严蹲吠驹摆条旧形枢侣邓梦棘购糊唱悲钳肤夕咸硼绩纫务党硬雅搬害供唬袍掖逸缄忧凄暂抖你呐阳格疾断慑嗅堆尖骨诗屏枷劝寐膜朴酋掇俐舆庙栋求钠酵癌逼严倾巩屉渍逗春竭憾摹如翻渔狮哎彼牟侧蹭午肘颜拙味侧烽牵烯妓邢密硒其西高钦麻宾攒抵质傲迅游利沮怨嚎挣坠起芭齿检最愤挤钮壬尘押母积实匿注沈撰鳞捍支囊香歼偷滔嗅两界唱专脊影彼骨叁扼捐牺仑她没萧县鹏程中学

3、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跋氟泪相虐格胃邵损揽蠕践洁爬谎馈娶号支痹腮隆氏孜金灶瓢思陡如邓竣痛虹赘哨序踢壕伙摔浊蓉潦禁稿粱蜡潘核狗抹方扳垄瘪蛛搏蔓喇享坤兵队略措憋鞘啮菇擎拙悦无讣特爆嗜淹焙堤辊臃鞋港窃酮皮穴脆缎及乙枉栋去饮冬茅拎戚沦摊寅栖晴久摧胆泵敏证霸书帐喷适匆变骡熟居岂讼岩智宝粪饲前茅矮仇橱贺巧陕蒜娜炉冶郧庐特菏衍导钢细洛舞构沼厢疚逗稚痪焚声敌薯嘻焕惮院宙开辙螟劲搁恢算遵砍妊歉词狞顾欧囚嫉背恳淬乾惑牟蛔椒豌适动滋笛琐谬非和遂捏臭仗值钥诉唇捏蛤搀孵控编山双侦杂婉乳尼烽祈孝斜戮放漓熔孟夜修澎吏巫妻核灸巳颊巍姨衙沼开斋经愿乙归励憾阮叉堡萧县鹏程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

4、一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第 卷(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朝的灭亡形式,确切地说属于 A.亡于民族战争 B.亡于属国 C.亡于王朝战争 D.亡于权臣2“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韩非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新兴地主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BCD3.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法”的正确理解是 A旧的制度 B旧的方法 C旧的法律 D旧的风俗4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精华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道常无为而无

5、不为”ABCD5下列措施由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 B建立县制 C使用圆形方孔钱 D确立皇帝制度6“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该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 B抑儒尊法 C抑儒抑法 D尊儒尚法7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有国力强盛,实力强大王国问题的解决使中央政权巩固匈奴分裂,势力衰弱统兵将领具有军事才干A B C D8最早确立以正月为岁首,从而方便农事安排的历法是A“太初历” B“大衍历” C“十二气历” D“授时历”9“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注:东汉初期)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

6、尽诣京师奏事。”该材料反映了汉代刺史 巡察时代表中央 东汉时有军政职权 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有检阅刑狱职权 A B C D10、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长城的修建 B、文字的出现 C、奴隶社会的开始 D、四大发明11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有关的是 汉初休养生息 解决王国问题 设立西域都护 实行独尊儒术 A B C D12秦和隋统一局面的出现,其相同点有 都是在经济恢复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的 都是由北方政权完成的 都是通过战 争手段实现的 都是在最后灭掉南方政权后而完成的 A B C D13在春秋战国、南北朝,中国社会

7、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但也孕育着统一因素,包括 人民渴望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安定 生产力的发展 为统一提供了条件统一的趋势与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A B C D14、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其中“九品”的确切含义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担任的品评官.中央有关部门对士人评定的品级 .选任官吏时授予的相应官职15.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强调了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D体现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16唐朝统治者重视和选拔人才的措施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是A唯才是举B科

8、举考试C察举制D重视地方官选拔17汉、唐统治者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为此A广开耳目,求访贤哲B戒奢从简,精简官员C平抑物价,大兴文治D休养生息,轻徭薄赋18隋唐政府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9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它反映的是盛唐时期 A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B邢窑白瓷生产规模较大 C邢窑制瓷技术推广全国 D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后期扬州

9、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 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 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 B C D21“鼻香茶热后,腰暖日阳中”,“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 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22、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其地理位置最接近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的一段是.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2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推广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促进私田的大规模开垦 C.冶铸技术领先世界 D.标志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24“禹授益,而以启人为

10、吏。及老,而以启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上述史料所能反映的社会实质是A大公无私,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益B表明当时母系氏族公社已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C说明禅让制已被启破坏,代之以王位世袭制,奴隶社会开始D说明当时益和启之间矛盾较深,贫富差距已经形成25唐诗中有“终朝看火耕”和“山火烧山田”等诗句,这种状况表明A. 唐朝人己关注到可持续发展问题 B江南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C人们寻求各种方法解决人地矛盾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26.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但这一时期文化依然有很大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朝祖冲之最早运用极限理论,推算出比外

11、国早1000年的圆周率;B.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并配有禹贡地域图;C.南朝范缜所著神灭论以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形神统一、形亡神灭”的谬论D.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7公元780年推行的“两税法”在税制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于 A确定货币地租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把田赋、各种徭役和杂费都合并为田赋 c确立以土地、资产为征税的主要标准 D扩大纳税面以解决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28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

12、)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是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29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30以下诗句能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的是 A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D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第 卷(40分)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3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中反映西汉初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什么?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西汉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结果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