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5969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江苏省射阳外国语学校 陈素军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只有教师不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和趣味,从而乐学数学。【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艺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2、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的情绪氛围。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思维借鉴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学生就会非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所以,在情境创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

3、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围绕着问题的核心,积极开动脑筋,琢磨思考,主动地探求教材中的知识。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又创设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案例一: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出示题目:小红今年9岁,他哥哥小华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华今年是多少岁?有的学生顺口答到:“3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凝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的,到时看谁能正确地回答出来?”从而引进新课。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使学生明确了本节

4、课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启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二、创设操作情境,引起发现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课标也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发现规律,获得丰富的

5、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案例二:一位教师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他把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带到了课堂,使学生莫名其秒。开始教师先削萝卜,第一刀削出一个面,然后垂直这个面又削出第二刀,削出一个边,然后垂直这两个面又削出第三刀,削出一个尖尖的顶,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学生被吸引住了,观看教师削萝卜,当教师削到第六刀,一个具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的长方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学

6、生观察得清清楚楚,这时师生共同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具有好奇心,他们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故事基础之上。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等数学故事出发创设情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案例三: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猴王分饼的故事:“花果山上的小猴

7、子们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你们就清楚了。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努力地学习这些新知识。四、创设游戏情境,寓学于乐游戏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寓教学于游戏中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8、,而且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案例四: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与学生共同做游戏,由一个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师生共同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判断其能否被3整除。比赛后,学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先判断出来?这里的奥妙在哪里?这样巧妙地运用游戏创设情境,寓学于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五、创设生活情境,

9、学以致用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案例五: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1)出示汽车牌号,说说其中的字母表示什么意思?(字

10、母表示地点)(2)说说流行歌手组合F4的字母F表示什么含义?(字母是英语Fantasy的缩写,表示美好的意思)(3)扑克牌的J、Q、K表示什么?(字母分别表示固定的数字11、12、13)(4)出示学校门口的失物招领启事,说说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拾到人民币多少元,而要用a元来表示?a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拾到的人民币的元数)(5)揭示“用字母表示数”这个课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这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六、创设成功情境,以学为乐苏

11、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案例六:在一次“争当设计师”的数学活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了迎接省级实验小学验收,学校决定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空地为一个长40米,宽24米的长方形,设计花坛的面积要是空地面积的一半。同时,又组建了老师参与的评委团,制定了评选标准:“设计三个以下(含三个)方案的同学,获铜星一枚,可评为初级工程师;设

12、计三个以上、六个以内(含六个)方案的,获银星一枚,可评为中级工程师;设计超过六个方案的,获金星一枚,可评为高级工程师”。活动时,所有同学都投入到紧张地设计中去,对他们每一种设计,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并鼓励他们设计出更漂亮的方案来。通过“竞”,把学生学习的情境推到最高点,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竞”练中进一步升华。这样紧张的学习竞争以及教师不断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与成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趣。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3、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案例七: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启发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开始,用多媒体播放明明和兰兰分月饼的情境,4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月饼”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月饼、

14、一块月饼,到两人分吃一块月饼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这正时“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探索交流知识的奥秘。当然,情境的创设并非信手拈来,巧妙、实用的情境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学生,并且使情境创设常变常新。只有这样,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