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055572 上传时间:2017-09-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综合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测试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每题 3 分海啸,大海的 呼吸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有可能引起海啸。到目前为止,引起海啸最常见的原因是海底地震。海底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时,就会慢慢积聚能量。当两个板块互相分开后,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就会造成海底断裂,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海底地壳的强烈运动搅动

2、了海水,使海面上涌起巨大的波浪,海啸也就诞生了。2004 年岁末,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接处由于相互挤压,_引发了里氏 9 级地震,板块垂直位移达 10 米,将巨量海水排出海床,引起巨大的搅动,将海浪推出数千千米,造成印度洋海岸 8 国超过 17 万人死亡。在广阔的海洋里,海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 150 千米,几乎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但是当你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时,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海啸和海风引起的海浪区分开来。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尽管波动速度很快,但波高却不是很大,一般只有几米,且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轮船上的旅客很害怕海啸经过,其实在远离海岸的大洋中行驶的船即使遭

3、遇海啸也只会轻微地摇晃。因为海啸的波浪动量很大,所以海啸在穿过很长的距离后损失的能量相对来说就很小。1960 年发生在智利海岸线上的地震引起的海啸,在花了 22 小时穿过了 16000 千米的距离到达日本海岸后,雄风不减的巨浪仍然使停泊在港湾的船只和沿岸的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海啸即将袭来时,大海先来一次深呼吸,海水迅速退落,数十分钟之后,海水又骤然上涨。当海啸抵达海岸的时候,由于那里海底比较浅,海啸的速度被迫减慢,同时海浪像手风琴一样折叠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水墙,可以达到几十米高。最后,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海滩,猛扑陆地,涌入城市。当海啸形成之后就没有办法阻止它移动了,但是

4、仍然可以想办法减少其造成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65 半成立了国际海啸情报中心(这个机构着重关注环大平洋国家 ),日本政府投资了数十亿日元修建海啸防御工程(例如修建混凝土高墙以抵消海啸波浪的冲击力 );日本和美国都有海啸报警系统。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报警系统的基础是地震检波仪。当检测到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可能出现海啸。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很准确,常常会发出错误的警告,因为并不是每次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海啸报警装置被换成了安放在海底的压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在其上路过的轻微的海啸。日本和美国都相继在其海岸线下沿着电缆线放置了一系列海底压力传感器,当这些传感器检

5、测到海啸时,安放在旁边的浮标就全通过卫星将信号传到海岸上。 尽管像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那样的地震日前仍无法预测,但地震监测系统却可以计算它们的强度和位置,便于地震学家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由于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大于海潮在海上推进的速度,这样的系统可在海啸发生前几小时发出警报。1993 年当海啸袭击日本海岸的时候,听到报警之后人们就迅速离开了家,转移到高山上去了。这次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的里氏 9 级地震是 40 年来最大的地震,美国大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出这次海底地震并试图发出海啸警告,但是该地区没有官方报警系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夏威夷中心主任查尔斯麦克里里说:我们尽了最大努

6、力,但我们无法同那个地方的任何人取得联系。(选白大自然探索2005 年第 2 期,撰文:杨燃等,略有改动。)1下列句子对大海的呼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的 呼吸 可以远达千万里之外,如 1960 年发生的那场巨大海啸。 B大海的呼吸是指海啸即将袭来时,海岸边的海水迅速退潮,露出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C不是每次海底地震都会引发大海的呼吸,但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一定会引发大海的 呼吸 。D有时,大海的呼吸 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 150 千米。2根据原文意思,最适合填入文中第 2 自然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亚洲板块猛烈滑落 B印度洋板块猛烈滑落 C印度洋板块急剧上升 D两大板块同

7、时急剧上升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底地震发生后,地震学家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系统计算它的强度和位置,从而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B几乎是喷气式飞机速度的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它的波高一般只有几米,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C海啸即将袭来时,海水会从海岸线迅速退落,波浪也变得不规则。D因为地震检波仪常常发出错误的警告,所以日本和美国的海啸报警系统被换成了海底压力传感器。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啸生成时,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和靠近海岸的船只应该快速驶向大海,离岸越远,安全系数就越大。B海啸袭来时,跑到高处和原地躲避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对抗海啸

8、的两个办法。C海底地震都发生在消亡地带,因为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D.如果印度洋周围的国家有海啸报警系统,那么这次海啸将不可能发生。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5-8 题。每题 3 分以往的科学研究靠的是机构的力量,一个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提供独特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比较先进的实验室,充足的研究经费等。然而,这种集中力量的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要求,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完全可以按项目要求实行重组,地域的概念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人才的地位变得愈发突出,重视人才就是重视知识的作用,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巨资投入

9、到他们认为能够最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使当地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一个科研项目也可以进行全球性合作,甚至 24 小时不间断,使全世界各地对该项目有兴趣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成为可能,也使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成为可能。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就是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生产和供应活动越来越多地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利用当地雄厚的研究开发优势或者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研究开发一直是全球化程度较低的领域。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基本原则,

10、因为企业担心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设施或者是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会导致企业技术秘密的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而激烈的国际竞争又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那些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从而使他们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以美国为例,从1987 年到 1997 年这 10 年间,在美国的外国公司投放的研究开发支出增加 3 倍以上,从65 亿美元增加到 97 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公司研

11、究开发支出的 15左右,在高科技部门这一比率甚至 1/4 以上,到 1998 年年底,357 家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了 715 家研究开发机构,雇佣了115700 名美国研究开发人员。5对以往的科学研究 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科研机构的力量支撑着以往的科学研究。B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难以进行全球性合作。C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人才的地位并不突出。D科研机构靠独特的科研条件吸引科学家。6下列表述中,属于对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A全球性公司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B全球性公司在其他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

12、家或地区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从而满足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C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一条基本原则。D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迫使企业技术秘密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7第三段中 以美国为例 ,最终是为了说明下列中的哪一项观点()A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B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C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D全球性公司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全球化,推动

13、了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B一些跨国公司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活动,是为了使其他地区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C知识资源是研究开发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D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信息网络的普及。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每题 3 分美 字的来源,是 羊大为美 。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

14、色哉?孟子认为 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确也说明_。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其

15、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

16、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遨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选自人民文学200312)9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 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美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