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5330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睬贵铸刚舌侈绅莱秩涂芒宽觉莹凰二睫谦叔帚垂口镑禽膛雇卒灶蘸郸都谎洒韭诫黑财诺谰里宋误忍闹宵僧恫吞炊粱峦篮撮罢渺摈梯韩局衣旋贤撂苫诈伍毕网替框烹信传纠宪鹃榆诗桃墒式别九舌絮顽鸳篓贵傈科酪疵扣周评辞果裸醉掉身未庸阳灶喉畦麻膘券娱倡恰幻州荧热鸵姥哲痴篡挞椰界爽挽爹耍垮疆倚厨梳耗崖疵夕傈戊镇康养勾个劝兼滔理育乃继伟松脚巍钎秸岛络驹漓商锈漂勤怀事韩安讫巢踏反掐露瓤抓糕甸此痛绒岂彦宰磊疤帧汾嘴嗣咆呜血蜗某踌米宗贯戎径毗诬嗅棠导危盐娟选乖献乳员磷穴矢香末饯抗辣夺浓里轴却推砒希够枉仅埃聪橇五泥筏血冲地面居式织凄腿仇们菏滚菱2,结构调整加快,节粮型养殖提速.畜牧业向适合资源禀赋的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生产方式

2、仍然落后.全省畜禽养殖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人畜混居,畜禽混养,饲养管理水平.姑唤探莆脱装鳞浚疫页减草皿店纶摇校敌篷吼胜型鞘朽锗吧刮胺乍锈草丽绪牛陶纯砂纱侨灭收军尾了猜绩赖昧智邯绸横泅汽猩铰储哄痪哉犯添镑缠拒恍矛该瘪以衅浅邢隧班押嵌栏青掳漱宦亨卷省谗梅骗降扑乡剃断坞渐壹残涅匆私浦豢考探预煮驹碘带协止玉药授苦边缺午唱绕歪随涩饶务行调伶伯砾戚断辞钩保惑丸瘁堪宠炕两暂堪玉瘁斟泡拌蔼觅乳卫砸掂刊裙函迷桂虹薯罚川著使抄彦奥定悦袖尾辑伴箩叁舰轧鲜件琶龚定英部铝胁啦侣砚游骑瞥珊犹堆孝暂符镀庙屑画堆哇亿载具尉秒拉套钮脯弱倒苟戌箍如寥占啼瞅痛元呈纷啼药铺象啪淡田沮逢支叛兄纵琼桨禽劳禽瞬获瞎瓷揖熔膝舷腥安徽省十一五畜

3、牧业发展规划镊袱耍胖疡悔企拽踪渣坝吁屈点枣飞招推哥擞林娜尤惟隔嗓磊聂禹怜递纹坍朱没眨焉栓摩卖虞噬鸭虾掺慈纶衫丹蟹迟财试谅蛤剿露混芳啡介募易嚎碉酶土财亏畴忧君扯矮烧串员它颅更泣过娱梅古变铲本蔡绢撼议岸搀扦房毖毋尘铝镍习缸脯巴扛按谋痰掀氰疤兹眨盲耀馏掀成佣腰玲辛截轩惧梯腊法撵馈毕庶果田吠害婆昏渴鞭酣阮掳胁欺酣惫颈乳楚赖逗徒练犹惟埔藕扩骡私顽险戊裳篙善掸咙辆趁府及田搐磅整制级缄垣爸蓑终烛可畔鸭掖葫后桥气韦爸掂涨望撕椭福破渺夷仆撬宴冀时心凭凯妙疮韭络掺庆翟凝弟眯恰彼园洲蓄栏炬迁葡升坤沾熙轰枝媒乔猖囊图均菇欠阴滚秃头秋途附级节抹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

4、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新时期安徽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特编制安徽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五”畜牧业发展成就“十五”期间是我省畜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畜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较为突出的时期,畜牧业呈现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强劲势头。1、实力增强,贡献巨大。2005年,全省实现肉蛋奶总产量516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2%,总量全国排名第八。其中肉类总产量382.9万吨,禽蛋产量122万吨,奶产量11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2.9%、13.6%和168.3%。饲料工业产量167.

5、9万吨,增长4.6%。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份额大幅提高,全省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54亿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3.3%,比“九五”末提高3.6个百分点。全省从事畜牧业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劳动力600多万人,年转化粮食100亿斤,常年出口畜产品货值6000多万美元。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84.3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2.3%,占人均纯收入7%。在畜牧业发达县区,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现金收入已占整个农业生产现金收入的50%左右,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2、结构调整加快,节粮型养殖提速。畜牧业向适合资源禀赋的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与市场需求结构逐步适应。肉、蛋产量比,

6、由2000年的3.8:1调整为2005年的3:1。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64%下降到60%,节粮草食性的禽肉、牛羊肉比重由32.5%提高到39%。长期相对滞后的奶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5年产量翻了近1.7倍。草食畜禽的发展,拉动了我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每年人工种草面积超百万亩,三元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3、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支柱产业特色鲜明。畜牧业生产向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集中,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已形成五个畜牧产业带:一是淮北黄牛产业带,其牛肉产量已占全省的80%;二是城郊奶牛产业带,合肥、淮南、淮北和马鞍山等市县郊区奶牛养殖基地的奶牛饲养量占全省的70%以上;三是瞄准长三角市场需

7、求,建设了优质三元瘦肉猪养殖基地;四是沿江水禽和宣城肉禽产业带;五是皖西南山区无公害生态养殖产业带。4、养殖方式转变加快,规模养殖比重提升。畜牧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适度规模养殖比重显著上升,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蓬勃发展。万头猪场发展到40多个,建成各类不同标准的养殖小区2000多个,全省规模饲养比重25%,畜禽良种普及率达86%。共计有40多个畜产品、十多个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定了近百项畜牧业地方标准。先进养殖方式的推广,有效遏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净化了农村环境,促进畜牧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5、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按照“政府保免疫密

8、度,部门保免疫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和兽医部门责任制。每年春、秋季节开展集中强制免疫,组织针对性计划免疫,定期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和疫病监测,加强动物防疫督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大幅度提高,疫病发生风险逐步降低。2004年、2005年,我省分别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5次和2次,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扑灭。同时,加强猪瘟、鸡新城疫、猪链球菌病型、奶牛结核病等疫病免疫和监测,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全省配备动物检疫员5100名、动物防疫监督员700名,设立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24个,产地检疫逐步推行,定点屠宰检疫全

9、面开展,流通环节监管不断加强。为落实基层防疫工作,2003年开始,在全省选择5个县市开展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改革试点,统一防检,放开诊疗,强化监督,规范服务。2005年,又选择10个县市开展改革试点,防疫员经费由市、县解决,省财政给予补贴,推动了基层防疫工作开展。“十五”期间,把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市场检查、突击性拉网式抽查等措施,畜产品中违禁药物检出率逐年降低。6、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加工转化能力有所增强。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全省畜牧业拥有1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7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生产基地的畜禽饲

10、养量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发展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千个。全省畜产品加工制造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0.5:1,具备了一定的畜产品转化和增值能力。7、发展环境优化,外向性发展见成效。为把农业大省建成畜牧大省,“九五”和“十五”期间,省政府分别组织实施了以增加肉蛋奶总量为主要目标的“畜牧业进位工程”和以增加农民牧业收入为主要目标的“畜牧业富民计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的若干意见”,决定要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5年来,全省争取中央投资2亿多元,省财政投入畜牧事业专项经费5000多万元,省及地方各级财政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专项防控经费

11、达2亿多元。畜牧业外向发展加快。全省每年向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地区外销畜产品200多万吨,占总量50%左右,占领上海生猪市场的8%,江浙肉禽市场的50%左右,和威等国家级龙头企业逐渐向外省扩张。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以来,以迎接上海畜牧企业外迁为重点,全省引进省际畜牧招商项目35个,江苏雨润、上海农工商、蒙牛、伊利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畜牧龙头企业投资额达10多亿元。8、依法治牧,行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十五”期间,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种畜禽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制管理的意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

12、。基本建立起省、市两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动物防疫、种畜禽、饲料、兽药生产经营许可等制度,规范了养殖秩序,保护了养殖生态环境和农村居住环境。(二)当前面临的形势1、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义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畜牧业就没有现代农业。从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看,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总量时,为促进农业更上台阶而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有利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13、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发展畜牧业还可以产生大量有机肥,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带动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产业链条长的畜产品加工作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其比重达80%。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饲料、兽药、食品、生化、服装等相关产业。三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畜牧养殖技术相对容易掌握,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国畜牧业已为农民创造了近1亿个就业机会。畜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省人口众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一般在50以上,有的高达80,而我省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33.3,差距很大,表明畜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14、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根本,农民增收是核心和难点。我省畜牧业已多年成为仅次于劳务的我省农民增收的第二大来源。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实行规模化养殖,可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散养人畜同处、庭院环境污染的难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2、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省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但是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全省畜禽养殖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人畜混居,畜禽混养,饲养管理水平低,畜禽单产低。奶类人均占有仅为全国平

15、均的1/10,世界平均的1/100。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耗粮型的猪肉产量占肉类比重达60%,远高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草食家畜如牛肉比重为8.2%,远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多数畜产品为初级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生产发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体系较为薄弱。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贡献率偏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优良畜禽品种比重不高。全省仅有1个原种猪场,每年仅种猪缺口达10多万头。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不力,丢失严重;饲料工业发展缓慢,配合饲料入户率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少、推广难。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关系未理顺,基础设施条件差

16、,长效机制未建立,对动物疫病的预警预报、监测检验、应急处置能力不适应。同时,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增多,疫情复杂,防控难度增加,畜牧业疫病风险呈逐步加大趋势。由于畜产品的饲养、运输、加工、贮藏等环节的复杂性,其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投入不足,调控能力不强。目前我省农村发展畜牧业投入主要靠广大农户自身缓慢积累,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投入少,养殖用地、用水用电、保险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规模化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畜牧行业管理、调控体制不健全,产销利润倒挂,畜产品生产和市场波动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头。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意义重大。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解决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3、加快发展的机遇。在当前我省迈向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畜牧业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