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957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的性质和目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八年级新教材培训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

2、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目标(要求) 1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

3、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4、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

5、概况。二、教材特点 (一)本教材在总体思路的设计上,十分注意突出主体性,体现开放性 课程标准确定的教材定位和课程改革研究取得的诸多理论成果,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在确保导向正确、内容科学且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本教材在总体思路的设计上突出主体性,体现开放性。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开放性上,有自己的构想和具体设计。 1、本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特别注重展示、实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递进地提出教学要求,螺旋上升地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导语、情景再现、阅读与活

6、动(包括阅览人生、感悟名言、辩论时刻、活动体验等板块)、点睛之笔四个栏目,展示课程标准的内容,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到各单元和各课的具体情景中,给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和必需的空间,为学生参与、合作和师生互动搭建了平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和只能通过引导实现教学目标,而不可能以灌输的形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本教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编写思路的创新,使学生成为了学的主角。 2、本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还特别注重开放性。教材编写注重教材目标实现过程的开放性,具

7、体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学生探究问题的开放性、评价的开放性。 各生活主题模块既涵盖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又围绕主题进行了适当扩展和延伸;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如“情景再现”中的问题设置、“阅览人生”的选材、“辩论时刻和“活动感受”的设计都注意了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发展。 (二)本教材整合了课标内容,确定了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编写结构。 传统教材按照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编写,心理学知识、法律常识、国情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传统教材内容一般由各课提示、正文和复习思考三部分构成。这种教材结构和内容表达方式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体系和完整性,但因偏重知

8、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价值和学生参与,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本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和我与国家的关系四条主线,有机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常识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形成了十二个生活主题模块。这十二个生活主题模块按照目标分层递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分三个层次合理地安排在初中三个不同年级(见下表)。 纵向地看,模块的主题贯穿始终并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课程目标螺旋上升并形成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成长中的我”作为模块主题贯穿在三个学年度,其目标依次确

9、定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和“努力战胜自我”,其特点是模块主题稳定、层次分明、课程目标螺旋上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结构逐步完善、丰满。 横向地看,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课程目标逐步展开并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如,以“我”为主线,分列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我与国家”,涵盖与学生成长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中的若干重要关系,并在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这种有别于传统教材的内容编排方式,淡化了过于严密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生发展目标,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均衡分布

10、,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本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丰富多彩,注重动态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统一。 本教材在生活主题模块之中采用子模块系统链接的方式,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丰富多彩,把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好的形式既能更好地表现内容,又利学利教。本教材在各生活主题模块之下又设置若干子模块,形成各课。在各子模块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情景再现、阅读与活动、点睛之笔四个不同栏目有序而且动态地体现课标规定的内容。(见下图) : 以上四个栏目的教学功能分别为: 导 语 以生动、活泼、简洁的语言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以适合学

11、生认知水平的方式,概括本子模块所体现的课标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 情景再现 从现实生活切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生活特点,依据整合后的教材框架结构,按本课内容的内在逻辑,由易到难,由浅人深,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学生经历过或关注的问题设置多种情景,以设问、选择、判断、模拟、看图、评价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子模块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情景再现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达成课标要求。 情景再现是各课内容的主体部分,其他栏目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强调和深化情景再现所展示的主题。 在情景再现的整体设计上,既考虑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又考虑了

12、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同时注意了活动设置的层次性,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知识和技能的统一。对部分有较高层次要求的活动,将在教参中给教师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在情景再现的编写思路上,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生活经历或关注的具体问题设置情景。设置情景时遵循了“近、小、亲、实”的原则,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切口小,表达形式亲切,要求实在。情景的设计,注意了“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使情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活动的设计,充分注意学生的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 在情景再现这一栏目中,问题设计是主线。在问题设计中,把知识性问题和能力性

13、问题,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等恰当地作为呈现课标内容的载体,创设学生参与空间。 在情景再现这一栏目中,“指点迷津”为二级栏目,是“情景再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必须、及时的情况下, “指点迷津”发挥承上启下、补充说明、强调观点的作用。 阅读与活动 包括阅览人生、知识采撷、感悟名言、辩论时刻、活动体验等二级栏目。二级栏目根据内容和目标确定,不是每课必有。 阅览人生:选用紧扣本课主题,源于生活,具有可读性、代表性的典型阅读材料,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产生共鸣,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选用阅读材料时,特别注意了材料的思想性、广泛性和教育性,体现先进文化

14、的要求。 感悟名言:精选符合主题、内涵丰富的名言名句,让学生去感悟、体会,以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辩论时刻:通过辩论,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活动体验:设置多种实践活动,深化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点睛之笔 点明本课要达到的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上述四个栏目虽功能各异,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承担着实现课标内容和要求的任务,它们因相互补充、相互链接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新颖活泼的编排方式,极有利于处理好教材可读性和可教性的关系,既给教师教学留足创造的空间,又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2005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