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717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On Relevance of Overseas Translation Theories摘要:本文从分析四篇硕士毕业论文入手,探讨了当今中国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外国翻译理论的适用性问题。论文认为,如何正确恰当地运用外国翻译理论关系到学风教风的建设,必须加以重视。论文从不读原著、态度不正、指导不力、缺乏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适用性欠佳的根源,并举出例证提出了改进的办法。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four M.A. degree theses,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2、of overseas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writer argues that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overseas theories affects, ultimately,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erits close attention. The paper traces the root-causes of the inappropriatene

3、ss of theory application to reading no monographs in the original, incorrect attitude, lacking proper tutorial guidance and absence of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it also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this field关键词: 适用性,外国翻译理论,原著,创新精神Keywords: relevance, overseas translation theory, monograph i

4、n the original, enterprising spirit, 自从国门打开之后,我们引进了不少国外的翻译理论。广大翻译工作者以及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外语院系的师生学习外国翻译理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可喜现象,它必将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推动我国翻译研究不断地走向深入。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认真阅读学术刊物上刊载的有关翻译的文章,为某高校的学报审稿,也不时接受有关高校邀请,参加专攻翻译的博士、硕士的毕业论文答辩。在阅读翻译研究论文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如何准确的引用外国翻译理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笔者觉得这个问

5、题关系到提高我们高校研究生(不光是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学风的建设,关系到如何在借鉴引进的过程中创新。千万不可等闲视。而必须给以密切的关注。最近笔者应邀参加了两个学校五篇硕士(同等学历)毕业论文的答辩,除开一篇是研究文学的以外,余下四篇选的都是翻译研究的题目,而且每篇都引用了大量的外国翻译理论作为论文的立论基础,读后有了一些切身体会,不吐不快。下面想结合这四篇论文,对事不对人的就外国翻译理论的适用性的话题做一番探讨,并“借题发挥”,想就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才能学好外国翻译理论,应该怎样借鉴外国翻译理论,以及如何在引进过程中创新等,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头一篇论文的题目叫

6、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Numbers in the Tang Poems the Realization of them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唐诗中数字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英译中的实现。 王瑞富:唐诗中数字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英译中的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天津,2002年11月,待发表选题很有新意,文章写的也不错。作者的主要论点是,唐诗中的数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尽可能地在译文中予以保留。请看他的译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认为,许渊冲的译文: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7、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没有把原诗中的数字译出,损失太大,因此作者建议改译为:Widen your view hundreds of miles/ 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显然,论文作者看到了诗词翻译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保留原文的形象(image)。当然翻译诗词,还需要考虑如何再现原诗词的韵律、韵脚等问题,由于作者的侧重点所限,后者文章中没有深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竟然引用了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有名的“动态对等”的论点。这真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只要是把奈达的一

8、本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的读者都知道,“动态对等”的精髓是改变原文形式,而作者的观点集中到一点恰恰是保留原文的形式。奈达提出的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的理论,甚至可以说整个一本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统统都是围绕着为什么要改变原文形式以及如何改变原文形式来展开的。真不知道奈达的理论如何用以指导诗词的翻译。也许有人会诘问:我与奈达最后要达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啊,我们追求的都是读者反应的一致啊。但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术语往往是和一个翻译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与手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样是读者反应对等,瞿秋白也讲过类似的话,大家都知道,瞿秋白是主张直译的。论文作者若是真的喜欢“动态

9、对等”这个翻译术语,笔者建议,在这儿倒不如引用瞿秋白的理论,来得更加有说服力一些。当然,这决不是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就不能用了。如果你研究的是应用文体如广告之类的翻译,奈达的理论还是非常适用的。另一种办法是照引奈达的术语不误,但同时说明你的理论与奈达理论不一样的地方。这样你就进入了创新的阶段。好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正是这么做的。这点我们留待后文详述。第二篇论文谈的是口译研究,题目叫做Employment of the Relevance and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Major Step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在分段口译的

10、主要步骤中运用关联翻译理论。 啜京中:在分段口译的主要步骤中运用关联翻译理论D,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天津,2002年11月,待发表作者是一位有多年实际经验的口译工作者。论文谈了译者如何进行记忆以及如何做好笔记。有实践有理论,未见有不妥当的地方。问题出在第一部分,作者想引用关联翻译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显而易见,作者并没有把理论吃透。具体表现在一个重要的概念“context”的理解上面。在关联翻译理论中,context是个心理学术语,是某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的总和。一个相关的术语cognitive environment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储存在大脑里的世界知识。作者尽管想引用关联理

11、论,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对于context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他在论文中一会儿说,所谓的context “实际上”指的是“交际所需要的环境(context)。一般来说context包括认知环境(cognitive context),交际环境( communicative context)与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一会儿又说“具体的环境(context)包括交际环境(communicative context)与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这儿作者把关联翻译理论赋予context这个术语的特殊含义抛到了一边,将三个“交际所需要的环境”co

12、ntext 混为一谈。而且没有明确地说明这究竟是作者有意识地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的补充扩展,还是作者实际上没有弄明白关联理论,是对关联理论的一种任意发挥。作者还说口译的目的是争取作到“最佳关联”。这就更加没有根基了。在关联翻译理论中,“最佳关联”指的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进行推理的一种心理常态,即总想用最小的力气(minimum processing effort),去换取交际中最大的语境效果(maximum contextual effects)。所以关联翻译理论又因此被称作“最大最小理论”(minimax theory)。笔者见到的这篇论文统篇只字未提minimum processing eff

13、ort 一词,却大谈最佳语境效果。作者实际想说的是,在口译中应该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交际的上下文,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取得最好的翻译效果。可以坦率地说,这些和关联翻译理论根本就沾不上边。仅仅为了增强理论力度,强拉硬拽拼凑几个外国翻译理论的术语,实际上是帮了倒忙。第三篇论文的题目叫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in the Chinese Polysystem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ranslat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翻译在中国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意识形态对译者及其翻译的影响。 刘燕春:翻译在中国多元系统中的

14、地位意识形态对译者及其翻译的影响D,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天津,2002年11月,待发表论文列举了中国翻译的四个高潮,并试图用多元系统理论和列夫威尔的赞助人、意识形态以及诗学对翻译的影响等两个方面,对这四个翻译高潮进行分析。首先一个问题是,上述两个理论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范畴内提出的,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翻译,而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历史上的这几次翻译高潮,有涉及佛经翻译的,有涉及科技翻译的,也有涉及人文科学翻译的,并不完全是文学翻译。这样,人们就自然会对这些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提出疑问。另外,多元系统主要关心的是文学翻译在社会上的地位,比方文学作品经过了翻译, 究竟是翻译呢还是译入语文学的一个有机

15、组成部分。红楼梦翻译成了英文,究竟是经过了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呢还是英国的文学作品。这种理论同论文所涉及的中国的翻译高潮,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用在这儿有点儿勉强。从论文的内容分析,作者主要想探讨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翻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试图揭示翻译与当时当地的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实际上,在寻求理论支持的时候,只要运用列夫威尔一种理论就绰绰有余。没有必要非得把多元翻译捎带上。画蛇添足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一篇论文的内容是对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分析研究。题目叫做: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Yang Bis Vers

16、ion of Vanity Fair 杨译“名利场”审美价值再现研究 李蔚虹:杨译审美价值再现研究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D,天津,2002年11月,待发表。作者主要的观点是,杨译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是难得的佳译。应该说这是一篇从经验主义角度研究翻译的论文,没有太多的理论可以利用,特别是外国的语言学理论更是难觅插足之地。但是,作者还是把奈达请了出来。引用的他的一段文字“certain mistakes can be forgiven, but a failure to reflect the spirit and dynamics of a source document is a mortal sin”且不说别的,单是一个mortal sin ,读者就不难感觉到浓浓的宗教味道,从而不得不对这儿的spirit 认真审视,以确定它的准确含义。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竟把奈达的这段论述与严复的“雅”,钱钟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