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115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1—3单元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三13单元试题第一卷 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

2、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提倡父子教学相长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5董仲舒在其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表明他主张( ) A.百家争鸣 B.削弱诸侯王势力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由某一朝廷高官家中出现以下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观之,这种反映商人意识不仅抬头而且深入仕宦人家

3、的社会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时期?(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B C D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9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

4、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0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这里的“中国雪”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1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12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A、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C、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 甲

5、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篆书13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统治者提倡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14标志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A、京剧 B、昆曲 C、南戏 D、元杂剧15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 A“自由是天赐的”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你自己” D“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16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

6、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 A、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1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学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C.天主教会的地位动摇。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18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

7、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19关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B、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猛烈抨击天主教会D、以“制约和平衡”为思想核心,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20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影响深远 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D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21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C推动

8、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毁灭性的打击22.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普罗塔(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伏尔泰“社会契约”A、 B、 C、 D、23.“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人非工具” D理性至上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B、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C、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D、伽利略的杰出成

9、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5 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A、原子论 B量子论 C相对论 D进化论第二卷 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10、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不得摘抄原文)(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2分)(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

11、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27. (11分)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一张旭书法 图二颜真卿书法 图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图四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图五明清时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请回答:(1)图一、图二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他们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什么?(4分)(2)图三、图四分别属于中国画哪一画种?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明形成两种画风差异的原因。(4分) (3)依据图五,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形式是什么?(1分)简要说明出现的原因。 (2分)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

12、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材料二 阿尔帕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彼特拉克说:“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皮阿论人的尊严中说“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什么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1分)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2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想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1分)其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