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4085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9 县传统文化课题组教案汇编 国家级参评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沙县六中 吴晓华 王飞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合发表诺贝尔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是中国的“至圣”,“万事师表”,这里,孔子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智慧,积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吸取了一切可以吸收的外来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其范围涉及“经、史、子、集”。而经书(经典著作)就是这智慧的结晶。经书是蕴涵常理常到,教导常则常行的书。文心雕龙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些经书在中华民族有文字后,记载了历代先贤们的智慧,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美

2、德以及学术发展,都源于此。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形成,经书是基本根源。经书的价值无以估量。体现在教育上,孔子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教育先贤”,他历来实行礼、乐、诗、书之教,包括为人处事、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引导学生向上、向善。例如扬善除恶的精神使人改过迁善“闻过则徙”“不善则改”;顺应自然的道理使人安居乐业,博爱精神使人互助互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治民亦有方。思想方面,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孔子“儒”为正统,以“仁”为出发点,进而为义,为礼,发展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高尚情操,这也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当今社会正义日渐消亡,君子之风日

3、渐远去,急功近利,虞诈日盛,学习经典,纯正思想,使人类消除战争,减少灾祸,趋向和平,功德无量。政治方面,经书所涉及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大多是原则性的,是历久不能改变的,有的甚至是儒家思想的极至。难怪,读经教育运动的发起人王财贵教授说,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培养性情,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可行之方。那么,作为学生如何学习经典以汲取其智慧呢?作为老师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呢?我想,最简单也是最传统的方法就是“诵读”。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学思想之精髓,建构心灵之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其核心思想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

4、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等,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

5、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经典文学著作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二、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学形式之纷呈,丰富表达之异彩从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到风骚屈宋,到赋之杨马,从

6、三曹、建安七子到初唐四杰,从张王乐府,到南唐二主,从李杜韩柳到三苏、苏辛柳李,从元曲四大家到唐宗公安,从诗言志言情到楚辞离骚,从汉赋到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名家之众多,体裁之丰富,表达之周全,表现之细微,让我们感受经典传世佳作之绝的同时,更感受到汉语之无穷魅力。较之现代文学,表达更为精练,思想更为宽泛,剪裁更见独到之功。以诗为例:一部诗经具有艺术上的永恒魅力,它本能而自然地抒发了人的情感。那些反映亲情、友情、爱情等普遍人性的作品和反映生活一般哲理的作品将永葆其陶染功能。一首春江花月夜诗人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感慨,无疑会像清新剂一样令现代人获得温馨的情感驻留

7、和无穷的审美愉悦。至于鼎盛时期唐朝的诗作,或抒壮志,或歌河山,或感民生,或叹惜别,或边关,或田园,四五七言书世间万事描人间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我们为经典文学怦然心动之余,当然更应该让更多的经典作品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其美更感其言。三、让学生广泛诵读经典文学著作,品其经久而多彩,悟其深厚与悠远 古代孩童大多读经启蒙。所读经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义、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倡导孩童读经,因为十四五岁以前的孩童,对知识的吸收和接受能力极强。正所谓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

8、,蒙以养生。很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孩童时期都大量背记名著。鲁迅小时候就能背钢鉴(周作人谈),茅盾能背红楼梦(郑振铎验证),胡适九岁之前就已熟记“四书”、“五经”,周祖谟能背汉书(自点明),钱穆九岁能背三国演义(据八十忆双亲载)。张恨水在山窗小品中讲,他十四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经、千家诗、礼记、左传等著作。这些现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孩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朗

9、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今天我们的中学生正处在道德品质培养,知识能力拓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读经将会成为他们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当然,对学生而言,这些经典著作的语境离我们太久远,在没有一个大语境的背景下,学习起来肯定是艰深晦涩的,就如同一门外语,没有工具书的协助,甚至连字面意思都感到费解,何来深刻的理解。这样学习怎不让学生厌恶?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包括学生自己)强加在自己学习经典面前的一道

10、障碍,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盘根错节,诘屈而深奥,但别忘了书中还有“易者”,是可以读懂的。再说,经典的书不像一般知识性的书,前面学懂了,后面才学得懂,它是智慧的发露,灵光撒遍书中的任一角落前句不懂,后句不一定不懂。先懂前面的和先懂后面的有什么要紧的?再说许多深刻的道理都是浅易的语句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蒙童小儿也未必不解。所以,一本经典只要读上一遍,随时拾取其中的智慧灵光,必能多少有收获,有的也许终生受用呢!何况咱们还可以不

11、止读一遍。自古,古人习文便是“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朱熹对于诵读是这么说的:“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于丹论语心得激起国人多少情感波澜,谁知她4岁时,就在不知所云的情况下大声诵读论语。胡适,据说也是四岁开始文言,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十三岁读左传!更不用说古人读四书五经诵读几乎是唯一途径,他们经常是还未真正懂文章内涵时便已成诵,故有“不求甚解”之说。因此毫不用怀疑地说,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有效途径。最后,请让我们用王财贵教授的话结束本文:同学,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尘土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吧!如果家中连一本经书都没有,赶快准备一本,从今读起。荀子曰“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智慧!附:七年级诵读计划:诵读篇目:三字经弟子规八年级诵读计划:诵读篇目:论语孟子时间安排及形式:每周一节早读课,师生共读;每天早读课前20分钟,课代表带读,学生随到随读。读到哪算到哪,下次接着读。在做中学,边做边反思,希望学生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汲取先贤的智慧。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