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3456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唐代状元赋论文唐代文学论文唐代状元赋的文体意义摘 要:唐代状元赋是进士科考试中登状元第者所作的科场试赋,现存可考者10题,其中存见作品4篇。状元赋不仅从体制上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而且从构思、布局特别是对主司命题旨趣的把握上彰显了作者的学养与器识,而这些又是主司从内外所作的双重要求。所以,状元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对唐代试赋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关键词:唐代;状元赋;文体意义唐以赋取士。赋不仅被运用于省试,而且被运用于解试。不惟进士科试赋,且博学宏词科、辞藻宏丽科、文词清丽科和其他一些制科亦有试赋经历。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试赋对于应试举子和主司来说至关重要,至有“主司褒贬,实在诗赋”之说。据徐

2、松登科记考、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及笔者新见,单进士科试赋今存可考者即达74例,现存作品113篇。本文所谓的状元赋即进士科考试中登状元第者所作的科场试赋。试赋是唐代标志性的科举文学,当与状元联系在一起时更具有了标志性和标本性特征。对唐代状元赋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唐代科举试赋的规范,而且有利于把握主司命题的旨趣。状元赋不止反映了作者本身的写作水平和学养,同时还折射出了特定的时代风貌和朝廷的人文品格。所以,对唐代状元赋的认识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在唐代进士科试赋的年份里均应有登状元第者,但目前可考者仅10人,分别是先天二年(714)常无名,试出师赋;开元二年(714)李昂,试旗赋;大历十二年(777

3、)黎逢,试通天台赋;贞元七年(791)尹枢,试珠还合浦赋;贞元十二年(796)李程,试日五色赋;元和七年(812)李固言,试人镜赋;元和十五年(820)卢储,试大羹赋;大和元年(827)李郃,试观民风赋;咸通四年(863)韩衮,试被衮以象天赋;乾宁四年(897)杨赞图,试未明求衣赋。试赋题目或出自经史,或依于实事,表现出冠冕正大的文化品格。所遗憾的是,10人中只有李昂、黎逢、尹枢、李程赋存世,余者皆有目无文。在四篇存世状元赋中,又以黎逢与李程赋最为突出。据文献记载,黎逢与李程主要是因赋被擢状元第的。黎逢在两唐书中无传,王定保唐摭言卷五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载黎逢试赋事云:黎逢气貌山野,及第年,初

4、场后至,便于帘前设席。主司异之,诮其生疏,必谓文词称是,专令人伺之,句句来报。初闻云:“何人徘徊?”曰:“亦是常言。”既而将及数联,莫不惊叹,遂擢为状元。与黎逢相比,李程被擢为状元颇为曲折,唐摭言卷八已落重收云:贞元中,李缪公先榜落矣。先是出试,杨员外于陵省宿归第,遇程于省司,询之所试,程探靿中得赋稿示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于陵览之,谓程曰:“公今年须作状元。”翌日,杂文无名,于陵深不平;乃于故策子末缮写,而斥其名氏,携之以诣主文,从容绐之曰:“侍郎今者所试赋,奈何用旧题?”主文辞以非也。于陵曰:“不止题目,向有人赋,次韵脚亦同。”主文大惊。于陵乃出程赋示之,主文赏叹不已。于陵

5、曰:“当今场中若有此赋,侍郎何以待之?”主文曰:“无则已,有则非状元不可也。”于陵曰:“苟如此,侍郎已遗贤矣。乃李程所作。”亟命取程所纳,面对不差一字,主司因而致谢于陵。于是请擢为状元,前榜不复收矣。已落重收已属罕见,被擢为状元更是奇闻。此赋之于李程,可谓功莫大焉!综观黎逢、李程、李昂、尹枢四人赋及其他同年同题存见赋作,可以发现朝廷对试赋有着外在和内在的双重要求。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一、对试赋体制与功能的把握;二、对作者学养与器识的体现。试赋属于“命题作文”,不仅题目由主司拟定,就连赋韵也基本是提前规定好的,这就需要考生在主司规定的条件下“带着镣铐跳舞”。这些主要表现在作者对试赋体制即试赋外在形

6、式规定的把握上。这些形式规定不仅能示程式之意,而且能杜抄袭之门,同时还具有为主司提供相对客观的衡量评判标准的功能。应试者对主司所限韵脚的运用是最基本的素养,只要能够按照主司的规定将所限韵脚镶嵌在赋句中,同时选用与所限韵脚相同或通押韵部的其他韵字扩展赋文,基本就算完成了用韵任务。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载,唐朝“及试进士文章日,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以便应试者查阅,所以用韵在当时并非难事。李昂所试旗赋为限八韵之始,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为韵,通篇次用。尹枢所试珠还合浦赋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不次用。文苑英华、御定历代赋汇、全唐文、登科记考等文献俱标黎逢所试通天台赋以

7、“洪存,浮景在下”为韵,据笔者考证,“独存”当为“独出”,可参看拙文登科记考补正六则。检黎逢赋通篇押韵顺序为“台”、“下”、“洪”、“出”、“在”、“浮”、“景”、“独”,属不次用韵。李程所试日五色赋限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全篇以“华”、“九”、“日”、“丽”、“符”、“土”、“圣”、“德”为序,虽亦属不次用韵,但与同年登第者湛贲、崔户同题作品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这应该并非纯粹巧合。据现存唐代唯一指导写作科场试赋基本结构的赋谱,试赋正文主要包括头、项、腹、尾四部分,其中腹又含胸、上腹、中腹、下腹、腰。赋重发端,余丙照赋学指南卷七云:“赋之首段,与文之起讲同。凡一题到手,必先聚精会神,烹

8、炼一段,令全题在握,阅者自觉神旺。倘一味寂寞,全不经意,何足动人?”可见,破题的关键在于“令全题在握”,不仅要对赋题作简明扼要的解释,使之出落明白,而且要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即“冠冕涵盖”。其中前者可见作者对题义的审读与理解,后者可见对全篇的运思与布局。在状元赋中,黎逢赋和李程赋的破题收到了不同的评价。前引王定保唐摭言载主司评黎逢破题“亦是常言”,可见未能起到精警动人的效果。“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见汉右之荒台,清风穆其尚在,翠华归而不回。对古情至,临高思来,拔蔓草以遐想,睹离宫而兴哀。”与同年任公叔、杨系赋破题之简洁痛快相比,黎逢破题乍看虽不着边际,细味则别有一番深味。综观现存省试赋

9、,无论题材如何,作者在破题时多不融入赋中,表现为冷静的旁观式。如李昂旗赋云:“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月,影灭霜空。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排回惊乌,飞天断鸿。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仅止于对题中旗的摹写。黎逢则用一句“行人徘徊”使自己走进了赋中,为主司和后世读者作了一场文化访古节目的“现场直播”,遣词造句中表现出了追忆历史的深沉感。作者在带给读者身临其地感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思古幽情,更重要的是为下文今昔对比以古鉴今的历史态度埋下了伏笔。恐怕这也是数联之后令主司改变印象的重要原因吧。李程所试日五色赋破题向为后人传颂。唐摭言卷十三惜名条云:“

10、李缪公贞元中试日五色赋及第,最中的者赋头八字,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日华”即太阳之光华,是在帝德感动下呈现出的祥光瑞景。李程不仅入句见题点出“日”字,而且恰到好处地将颂日与颂圣有机结合了起来,为后文日与君交错出现奠定了基础,这就无形将帝德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贡举三李程载:程后出镇大梁,闻浩虚舟应宏词,复赋此题,颇虑浩愈于己,专驰一介取原本。既至,将启缄,尚有忧色。及睹浩破题曰:“丽日焜煌,中含瑞光。”程喜曰:“李程在里。”浩虚舟现存作品九篇,其中诗、表各一,余皆为赋,可见其在赋上用力之勤。李程担心浩赋超过自己,并派专人将浩赋取来,临拆封尚惴惴不安,这些细节皆表明其对己

11、赋之重视。当见浩以“丽日焜煌,中含瑞光”破题时,才松了一口气。不难看出,浩赋破题有日无君,全无李程赋兼容并包一语双关的大气与圆融。与他们相比,黎逢完全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通天台的。开篇先在一幅苍凉的背景下引出这一历史建筑,接着用简短的篇幅交代了通天台的兴建原因、规模和用途,然后用“於戏”转入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叹:“郊祀之义,志而可采,鸿纷之状,望而已改。哀壮丽之都失,想威灵其如在,徒野鸟之飞来,何真人之可待。”辉煌不再,壮丽都失,眼前看到的除了荒草连天、狐兔飞鸟之外,并没有任何仙迹,昔日的辉煌与目前的破败形成了鲜明地对照。不禁让人联想到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

12、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11)。在作者眼中,消逝的不仅仅是一个求仙的通天台,而是一个王朝。求仙是因为对个体生命短暂的不满,“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12)。尽管历朝历代皆有服食求仙者,甚至他们殷切期待着能够出现“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13)的奇迹,但“仰通苍昊,俯瞰皇州,宁不死之可致?谅其生也若浮”。在黎逢看来,人生短暂,长生的愿望是不可能达成的。这是一种客观、理性和通达的态度,其实也是前人早就讨论过的问题,如贾谊曾在鵩鸟赋中说:“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14)黎逢比任公叔和杨系的高明之处在于对所司命题旨趣的把握。一个以历史建筑为题材的试赋题目,作者若只是停留

13、在对历史本事的追忆或题中建筑的描写上,那无疑只是最浅层次的理解。通天台赋属以古事为题者,其意在探寻古之“政理或成败所因,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15),所以透过题目发掘其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才是关键所在,这是主司借古鉴今应有的命题用意。虽然杨系在赋中结尾处也提到“我皇德循楷式,帝锡纯嘏。傥茅茨而是陋,尧何是乎光宅天下”,毕竟浅尝辄止。黎逢则不同,他在讨论完对个体生命的认识之后,用了相当可观的篇幅对所处时代进行了歌颂:我国家立太平,尚清静,俨宸居以自整,绝仙台之望幸。虽丹槛栖于列宿,飞梁历于倒景,有唐虞之允恭,无汉武之游骋。化由其衷,居慎其独,有仪可象,无思不服。自然为域中之大,获天下之福,等南

14、山之不骞,何高台之是筑?很显然,这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汉朝作为参照,重点突出唐朝。作者特别强调其所处代宗时期没有筑台求仙一类的事情发生,这是与史实相合的。据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载,代宗崇重儒术,因其“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故能时刻自省,“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从而赢得史学家“古之贤君,未能及此”(16)的盛誉。由于代宗坚持“化由其衷”以仁德行天下,所以才会出现“无思不服”、“获天下之福”的盛况。黎逢这种处理方法,表明了其以史为鉴的态度,从而迎合了拟题者颂美当朝的意图。也就是说,黎逢由汉朝通天台之高耸峭拔看到了其短暂性,只有推行仁德政治才是“为域中之大,获

15、天下之福”的长久之策,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本。黎逢赋顺叙中有插叙,叙述中又有议论,由浅入深,由古到今,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视野阔大,开阖自如。不管是文章的结构安排还是史学功底、思想深度及遣词造句,黎逢赋都是非常优秀的,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示了其史才、文才、议论之功。这应该与他克己志学,“以三坟五典为本,以八索九邱为先,存乎博奥,究其精研,渔猎乎六籍之内,牢笼乎百氏之前”(17)的学养、才情与器识是分不开的。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主要是为其时代而出现的,因此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唐朝取士活动中对赋的重视多有记载,如宋王谠唐语林卷三方正云:“封侍郎知举,首访能赋人。”(18)作为考生,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所

16、创作的试赋最直接的读者是主考官甚至是皇帝,而他们所写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可能关乎自己能否入仕的命运。考生们极力颂美帝王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无非是为了取悦主司和皇帝以达成入仕的愿望。如果今人能够设身处地站在赋作者的立场上,这种作法应该是不难理解和接受的。虽然颂美是试赋的常规功能,但手法的差异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比如任公叔通天台赋脱离当世,极尽颂美之能事,不仅有失客观,而且给人留下谄媚谀颂的印象,自然也就失去了思想性。黎逢由历史上的通天台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结合代宗的行事作为高歌“我国家”绝游仙而效唐虞化民的举措,显得冠冕雅正。纯粹的歌颂过于直露,不如借物以寓性情更具美感。在这方面,李程的日五色赋堪称典范,作者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