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3161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硕士一、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的关系社会工作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已经出现,然而它只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才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作为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兴学科与专业,社会工作只是近百年的事,并且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根据全美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的专业活动,这种活动能够提升或复员上述主体的社会功能的能力,并能为上述主体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社会环境1。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即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使案主(包括个人、家庭、小组、组织以及社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处境与问题,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能够走出困境,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社

2、会的转变。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社会保障主要是以救灾济贫的形式出现的,其中西方国家既有政府出面组织的救灾济贫事业,也有教会组织的各种慈善事业,个人慈善行为也较普遍;中国历史上则主要是政府出面组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随着积极性社会保障概念的提出,社会救助制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积极性社会保障主要是指既提倡国家责任又提倡个人责任,既提供现金补贴又提供社会服务,既应对短期社会保障压力又关注长期社会保障目标,既对现实贫困提供保障又采取预防措施预防贫困的发生或加剧

3、的社会保障制度3。所谓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在与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又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而言,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基本上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需求;二是克服福利依赖与贫困陷阱;三是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的地位,走上自立的道路。从起源而言,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产生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都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大部分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救助的工作,他们秉承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介入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救助的倡导者,他们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告,寻求大

4、众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救助的执行者,使社会救助的物质援助与社会服务传送给被救助者。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关系密切。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工作日益向专业化迈进,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也日益扩大,从个人到社区、学校,从经济贫困人群到心理失衡者、行为偏失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已不仅仅集中在社会救助领域。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救助的制度化与科层化,消极的社会救助制度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在:只注重现金补贴而忽视社会服务;只注重单向提供援助,不注重与受助者的互动;福利依赖现象日益严重等。可见,社会救助的实践已与社会工作的理念出现

5、了一定程度的背离。随着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理念的提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又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对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意义。二、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理念对建构积极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尽管学界对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存在分歧,但对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高登斯坦说,价值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它们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是对某些人进入某种职业的动机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征、关系和解释。总之,在社会工作的结构中,价值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列维也说:“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

6、。对于人们,它充盈着理想主义的报负和关于人们应该如何被对待的理想主义的理念对普通凡人不能期待的实践和关照却都可以期待于他们(社会工作者)。王思斌综合了不同学者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指出: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与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4。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确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国别背景、历史传统等。西方社会工作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全美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准则中写到,社会工作职业的使命是深深扎根于一系列的关怀价值之中的。由社会工作者在整个职业

7、生涯中秉承的这些关怀价值是社会工作独特的目标与视角的基础:服务性、社会工作性、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整体性、能力。这些核心价值的整体架构反映了社会工作的独特性5。这些价值的规定充分反映了美国的文化特征,尽管美国社会也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但是个人被看作是价值体系的核心。在中国,家是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传入,中国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与复杂的特性,而这种复杂性使得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确立变得更加复杂。尽管如此,社会工作的实践证明,尽管东西方价值体系由于其历史、社会、文化和区位的不同而造成一定的差异,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为人助人的专业

8、,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仍存在共通之处,它们对我国积极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一个人应受到尊重的唯一条件就是一个人生而为人。这是由一个人生来具有的价值决定的。在这里,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工作将所有人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不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如何,社会工作首先要将其视为一个人,因此他就具有人与生俱来的价值,就应受到尊重。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也应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核心理念,尊重人的个性与不同需要。一方面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应倡导人人平等、弱势群体既需要关怀又需要尊重的观念,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

9、氛围;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与实践中将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贯穿其中,使每一个受助者能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进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有的处境。其次,强调社会关系,重视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社会工作注重个人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包括注重个人、环境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在生命周期内碰到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如失业、贫困等已不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社会学对社会问题有着这样的界定:它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6。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应从思想上区分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

10、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类似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社会性的手段,如提供就业培训、加强扶贫力度等手段来解决。个人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理应区别对待,但家庭和社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相信人类有改变、发展和完善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逐步加深。这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条件适应,人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发展的。这就使社会工作对人的发展过程的介入有了理论依据7。同时,也使社会工作者不是单方面提供帮助使案主摆脱困境,而是以分担、支持、提示的方式使案主认识自身的处境与潜能,从而提高案主解决问题的

11、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注重案主的自决权。社会救助面对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不仅在于提供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经济援助与社会服务,还应从发展的角度使他们具备改变现状的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形成“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良好氛围。三、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社会工作是以关于社会和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制度和社会政策框架下,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论和方法,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的过程。因此,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大有可为,它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

12、的角度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一套因时因事而异的工作方法。它既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直接的工作方法,也包括社会行政这一间接工作方法。因此,社会工作可以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对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发挥作用。从宏观方面而言,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紧密关系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施展的平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联系是多层面的。第一,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一般是在政府的社会政策框架内进行的。第二,社会福利服务活动,包括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第三,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政策的“验证者”8。在我国,有学者指出中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化、半行政化的社

13、会工作。这种社会工作与发达国家的由专业社会工作作为支撑的体制不同,它基本上是由政府系统实施的、带有较强行政性或政治性的助人工作9。从十几年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社会工作在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实际存在的、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的社会政策实施体系相比,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是相当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考虑到政策因素,与政策紧密联系起来。这从一方面而言限制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中国社会工作的这种特性又使社会工作在影响社会政策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项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到实施

14、都离不开社会工作的介入。鉴于此,社会工作者尤其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影响社会政策的能力,找寻事实、分析弱势群体的需要、研究、传播和解释信息来提高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宣传、著书立言等形式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努力将其注入到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之中。从微观方面而言,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也能对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产生较大的影响。社会救助的接受者总是与个案、小组、社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工作。由于社会传统与历史发展背景的影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注重整体性与一致性,而不注重差异性与个别性

15、。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者,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往往以社区工作为主,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较少运用。在现代社会,社会问题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每个人的问题也体现出较强的个人色彩,如果仍采取“一视同仁”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如低保中的福利依赖。低保福利依赖是指城市中有劳动能力的部分低保人员不愿意参加政府和社会提供地技术培训与就业机会,特别是不愿意在收入较低的岗位工作,而长期以来政促提供地低保福利过日子的现象10。目前,低保福利依赖现象已经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杜绝或大面积消除福利依赖现象是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社

16、会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继续完善社区工作方法的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加强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和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及相关职能部门了解社会救助接受者的个人或家庭情况,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增进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摆脱福利依赖的目标。小组社会工作可以将个人问题存在共性的社会救助接受者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加强团体的合作与支持,帮助团体成员更好地发展,主动与社会调适。小组工作的优点是影响面较个案工作要大,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容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个别成员的消极情绪或言论或影响其他成员,不利于小组目标的实现。因此,致力于反福利依赖的小组工作应注意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通过积极的言论与实践,如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某些技能等方式使福利依赖人员树立自力更生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