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考研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2.50KB
约34页
文档ID:80513500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考研_第1页
1/34

I马克思主义卢卡奇 本雅明 巴赫金(11895——1975) 前苏联杰出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神话学和社会理论,对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整个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成功地将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品:《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生活话语和艺术话语》《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和他的世界》《长篇小说话语》等1)复调理论:是建立在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解读基础上的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价值上的不同声音组成的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的统一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彼此不同的世界不发生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中,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主人公的议论,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塑造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也不是作者本人思想立场的表现主人公不是作者本人的传声筒,而是与作者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同作者进行辩论。

小说的复调特征真实强调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2)文学话语理论:话语不同于语言,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言语,言语是一种行为,包含着对话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的话语都是如此他赋予对话以本体位的地位,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都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终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巴赫金来说,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小说内容与外部都带有对话性质他说:“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话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存的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是浸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务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对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3)狂欢化理论:狂欢化文化来自于民间文化与生活,最初孕育于原始生活的综合体之中,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制度和原始思维它是一种节日精神,以插科打诨、粗鄙等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曾现出一个自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参与世界的再生与更新,本真的节庆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平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在这里身体与肉体生活也具有宇宙的和全民的性质,根本不是现代狭隘意义的身体与生理,身体在此演化为人民大众的、集体的、生育的身体。

此外,狂欢节日表现出独特的语言特性,促进了现代长篇小说的形成阿尔都塞(1918——1990)法国著名哲学家,以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结构主义阅读而闻名,被称为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文艺理论观点:(1)他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额分析是辩证的,他提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而科学认识就是要突破这个表象体系真正的艺术脱离了意识形态的幻想和虚假性,与科学人士一起飞向真理的蓝天,但它又离不开意识形态,艺术的特殊是“使我们看到”“使我们察觉到”、“使我们感觉到”某种暗指现实的东西,因此艺术既超越又暗示着意识形态艺术的审美效果就是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家个人表意识形态与作品中暗示的现实意识形态的内部距离2)“症候式阅读”的文学批评方法:传统的阅读方法注重认识与对象的直接明了的关系,通过看与读从对象中直接找到印证的材料阿尔都塞主张彻底改变传统认识的观念,摒弃看和直接阅读的升华,注重一种新的阅读方即“症候读法”,把所有的文章本身所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其他文章联系起来阿尔都塞吧弗洛伊德的无疑是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学说融入大对文本的解读理论中,主张从文本的沉默、断裂处,从事物的关系中读出文本深层次的意义。

3)多元决定理论:是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多元决定是从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概念,阿尔都塞对文化现象、意识形态的研究体现出结构主义的特色他认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在于结构和作用是固定不变的,它首先作为结构而无意识地强加于绝大多数人但是,这种结构不是线性因果或者表现性因果,而是结构因素的多种组合;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多个因素的决定;任何一种单一的结构因素不能决定结构的整体,而是在场的因素和不在场的因素多元界定的,因此一时想太的结构体现出复杂性当然,结构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在阿尔都塞看来,文学审美活动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结构机制詹姆逊(1934——)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和英国的伊格尔顿代表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方向作品:《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辩证的文学理论》《语言的牢笼——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批判研究》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述》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地缘政治美学——世界体系中的电影与空间》 《文化转向》《单一现代性》詹姆逊融合了欧洲大陆与英美传统的哲学与文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可以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深入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形式论以及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整合起来,主要理论观念有:文本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文章《文本的意识形态》一文中,詹姆逊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模型涉及思维形式的嬗变,他在巴尔特文本性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元批评,就是通过辩证思维的运作把诸如作品的形式理解为作品的具体内容的更深逻辑,把文本形式视为意识形态自然幻化过程的载体政治无意识理论:詹姆逊把文学视为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人为文学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想象的解决,文本或文学形式是政治无意识的流露他说,文学研究就是要查找那未受干扰的叙事的踪迹的意识形态,探求历史的被压抑和被淹没的现实重现于文本表面的过程的政治无意识政治无意识不是一个新内容,而是一种叙事范畴,就是阿尔都塞追随斯宾诺莎所称的“缺场的原因”的形式结构,文本以形式无意识构建了意识形态、历史、社会的复杂结构关系,政治无意识理论是詹姆逊的辩证阐释学的重要内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讨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三种文化对应着三种社会形态: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因此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美学逻辑:深度模式的削平导致平面感,形成一种新的浅显性;历史意识的消失产生断裂感,表意链的断裂导致了精神分裂感;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主体零散化;大众文化的复制特性导致距离感的消失,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日益突出;文化与消费的合盟导致文化经济化和商品文化化。

这样,在全球化的消费文化社会,一种新的文化政治学的可能路径就是建构一种认知图绘的美学,借助于地图重新获得总体性的文化地理和空间 II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 存在主义、阐释学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现象学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为奠基人,1990年胡塞尔出版了现象学经典之作《逻辑研究》,对19世纪的心理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评,提出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胡塞尔的主要贡献是现象学哲学的建构,但也直接涉及文艺美学问题,如《艺术直觉与现象学》 《纯粹现象学通论》,他涉及美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有这样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概念涵盖了现象学的全部问题和最核心的关键词,它不仅指人的意识,而且涉及行为问题,准确说就是意识行为与其所意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的幻觉性的、臆想性的客体,是创造性想象的构成物,是现象地和意向地存在的,审美对象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而是意向性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交互的产物,是主客体融合的对象悬搁” 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是现象学还原的重要部分这就是把实在置于括号之中,把外部世界悬搁起来,排除对存在和历史的信仰,也就是把关于世界的荒谬解释悬置起来世界仍然在那里,依然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抛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理论态度,终止对世界的判断,存而不论。

这种现象学态度事实上与审美态度是一致的,文艺审美就是不具有现实判断的特征,是一种伪陈述,不带有任何“认之为真”,而是审美的虚构,现象学在还原法基础上进行本质直观,和传统的具有个别性而无普遍性的的直观不同,它是直接地看,不只是感性地、经验地看,而是作为任何一种原初给予的意识的一般地看,是一切合理论断的最终合法根源胡塞尔区别了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形式,感性直观涉及对个别具体事物的直观,具有个体性,而本质直观涉及普遍性和本质性,但是要以感性直观为基础、这恰是与审美问题相关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哲学对20世纪的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就进入了美学领域的问题早在1908年,康拉德就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应用于音乐、诗歌等艺术对象的分析,著有《审美对象》一文盖格尔的《艺术的意味》也是20世纪初期重要的现象学文艺美学文献英伽登跟随胡塞尔学习成为现象美学的重要代表,1931年他以德语发表了《文学的艺术作品》这一现象学美学的经典之作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瑞士活跃的日内瓦学派也是深入践行胡塞尔现象学的文学批评学派,一些理论家如米勒至今仍然活跃在西方文坛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转换,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具有物质性的,但是艺术的真理是对物性的超越,,走向存在的敞亮法国40年代形成了以萨特、庞蒂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潮流,50年代法国还有杜夫海纳这样一位出色的现象学美学家萨特提出了文学就是“介入”这一重要观点,关注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力,而杜夫海纳则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这不是创造者的审美经验,而是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既然审美经验就是欣赏者的经验,那它就主要通过审美对象来界定因为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固然是一种实在,但只能在接受中才能成为作品,实现其作为艺术品的存在,尽管创作行为赋予了艺术作品以实在性,但是那是模糊不清的,只有成为审美对象,它才能被观众接受,达到完全的存在因此,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只有在互相参照、互相依赖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现象学经由英伽登、海德格尔的发展为60年代德国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于1960年出奔了哲学阐释学代表作《真理与方法》,标志着哲学阐释学的形成接受美学也在这样的语境中酝酿出来,形成了西方文艺理论从作品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转移,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姚斯受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影响,在1967年发表了自己的宣言《文学史作为对文学理论的挑战》,肯定了文学阅读、文学历史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伊瑟尔在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阅读现象学这一命题在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影响下,带来了美国文学批评研究的新高峰,实现了文学理论从集中于文本细读的新批评向读者反应批评的转型,米勒、普莱、卡勒、德曼、霍兰德、布鲁姆、费什是重要的代表 除章节介绍的5位,还有:普莱(1902—1991),日内瓦学派的比利时文学批评家他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用于文学批评中,出版了《人类时间研究》、《批评意识》等代表性著作他并不认同俄国形式主义的客观性的研究,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的意义结构,文学作品也不是一种客观的词语的构成,而是联系着主体的心灵意识他提出的“阅读现象学”就是要文学批评去思考文学作品透视出来的作者的心灵结构,阅读就是重新创造作者的心灵状态,重新思考作者自己的意识表达伊瑟尔(1926—2007),是与姚斯并列的德国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康斯坦茨学派成员之一他伸手德国阐释学和英伽登现象美学的影响根据英伽登的观点,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空白和不定点的框架,这是一个图式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