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0429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操作规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县xx煤矿16M3301工作面回采作 业 规 程年 月 日措施作业规程会审情况表会审意见: 日期: 年 月 日会审意见: 日期: 年 月 日会审意见: 日期: 年 月 日目录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第二章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第三章工作面通风系统第四章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工作面灾害预防爆破说明书16M3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地质构造情况工作面内有断层1条,落差0.3-1米之间,其中运输巷1条,回风巷1条。水文地质情况该工作面上覆M23煤层,间距一般5060,涌水来源主要为顶板裂隙水,水量不大或无水。瓦斯情况作面在掘进时瓦斯涌出量为0.91.0m3/min,在将来

2、的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预计为8m3/minm3/min。注意事项与意见该工作面地质构造一般,煤层顶板局部裂隙发育,回采时应加强顶板及瓦斯管理工作。回采前按探放水设计要求打钻放水,待确认防水完毕后方可回采。工作面名称16M3301与地表关系距地表重深200350m工作面特性走向长最在180米最小165米开采煤层M33煤层倾向长最大90米最小60米平均65m储量平面积11050m2斜面11917.8m2溶重154t/m3储量28447.8可采储量27025.4吨回采率95%煤层情况厚度最大2.00m最小1.40m平均1.55m倾角最大33最小20平均22结构条带状和线理状结构含夹矸2层稳定性属于

3、较稳定煤层物理性质半暗半亮型煤,玻璃光泽。煤层顶底板岩性第一章 概况一、工作面位于33煤层内,上至1659.0水平,下至1648.3水平,该工作面距地表垂深为200350米。二、16M3301工作面可开采煤层为M33煤层,预计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为812m3/min。三、16M3301工作面内有小断层1条,落差0.31米之间。其中,运输巷1条,回风巷1条。四、工作面主要水源为顶板裂隙水,水量不大,一般无水。五、16M3301工作面平均走向170米,煤层平均厚度为1.55米,煤层平均倾角为22,可采储量为27025吨。六、16M3301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进行回采,工作面采用滑槽溜煤。

4、七、采场支护使用DZ2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合HDJA1000型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采场布置为“三四”排错梁齐柱式管理顶板,一次采全高,循环进度为1.0米,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八、16M3301工作面作业组织形式为两采一推“三八”作业制,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为综合工种分类作业。第二章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一、采煤方法16M3301工作面的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二、回采工艺1、落煤采用爆破落煤方式进行施工(炮眼布置风炮眼布置图)2、运煤工作面内采用滑槽溜之大吉煤,运输顺槽巷采用ST4.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三、顶板管理及支护选择(一)采场支护形式采场支护采用DZ2

5、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合HDJA1000型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采场支护布置为“三四”排错梁齐柱式管理顶板,最大控顶甲基为4.20m,最小探顶距为3.2m,排距为1.0m,柱距为0.8m,放顶步距为1.0m。(二)切顶线特殊支护1、切顶线支护,初次放顶期间,切顶线采用连续戗棚支护,初次放顶结束后,切顶线采有戗柱护,主距为1.2m。2、机头、机尾端头支护,采用DZ2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合3.8米长II型号钢梁做四组八梁迈步支护,组间为800mm(中一中),组内距200mm(中一中),组内梁迈步距为0.8m。运输回风巷超前支护,采用DZ2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注配合HDJA1000型金属铰接顶

6、梁进行支护,柱距为1.0m,从煤壁靠采面侧20米,另一侧10米。采空区处理方法:全部垮落法。四、支护演算1、DZ2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额定工作阻力为300KN。2、所采煤层的顶板压力:P=(48)mr t/m2式中:48取6M采高取(m=1.75m)R顶板溶重,经测定为r=2.7t/m2即:P=61.752.7=28.35t/m2 =277.83KN/m23、单体液压支柱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控顶距时:277.834.20.84=233.38KN300KN最大控顶距时:277.833.20.83=237.08KN300KN通过支护演算,说明采场支护密度符合要求。采煤工作面支护设备和材料的用量1、

7、 DZ型单体液压支柱基本柱;650.84=325棵贴帮柱:651.2=54.1655棵戗柱;651.2=55棵超前柱:60棵注;(10%备用率)49.5棵,即取50棵。共计:49550=545棵2、 HDJA1000型铰接顶梁基本梁:6250.83.5=273.4=274棵超前梁:60棵备用梁(10%备用梁)34棵共计:334+34=368棵3、3.2米长“JI”型钢梁22根。第三章 工作面通风系统一、16M3301工作面风量计算:1、按瓦涌出量计算:Q采=100q瓦 斯K采 通=10021.5=300 m3/min2、 按人数计算Q采=4N采=456=224 m3/min3、 按风速进行计算

8、:Q采=60VS=600.56.475=194.25 m3/min4、 按风速进行计算:Q采15S采=156.475=97.125 m3/minQ采240S采=2406.475=1554 m3/min由此可知,工作面所需风量为:Q采=300m3/min第四章 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16M3301采煤工作面回采作业组织形式为两采一推,“三八”作业制,零点班(0:008:00)为检修班,八点班(8:0016:00)和四点班(16:0024:00)为采煤班,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为综合工作分段作业。(具体情况风下表)注:泵站司机的工作包括看工具在内。支柱工的工作为挂梁、移滑槽、支柱、回柱放顶等。超前支护的工

9、作为打超前支护和替换木棚。序号工种班次合计八点班四点班零点班1打眼放炮工22262溜子司机22153泵站司机11244跟班电工11135三铁管理员22156支护工14142307班长22268超前支护工11249队长1110验收员1111跟班队长11212技术员2213上隅角充填3314端头支护工881615砸大块工11216看电缆工112合计364016134第五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数备注1工作面平均倾斜长米652倾角度223采高米1.754循环进度米1.05循环产量T1536月循环次数次/月557日循环次数次/日1.28月产量T504019日产量T183.610回采工效T/

10、工1.3511坑木消耗M3万吨2112炸药消耗Kg/万吨11013雷管消耗发/万吨36014实际出勤人13615工作在册人员人14916正规循环率90%17出勤率90%工作面安全技术措施第一章 灾害预防一、一般规定1、井下人员必须掌握各种灾害事故的预兆,一旦发现预兆或事故发生.由现场班长以上的干部以及有经验的人员迅速将事故控制到最小程度,并向矿调度室汇报,若威胁到职工生命安全,则迅速将全部人员沿避灾路线撤到安全地点。2、井下所有作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2008年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3、本工作面的作业人员必须熟本采面各种灾害的避灾路线。二、火灾预防1、所有电气设备必须做到三无、四有齐全。2、皮带机头、

11、机尾必须安设灭火器2台,沙箱0.2m3,附近5米内无易燃堆积物。3、加强电气设备管理,杜绝炎源,消灭失爆,液力联轴器必须按规定使用油或水。4、回风巷、运输巷必须按规定安设隔爆水棚三、瓦斯、煤尘爆炸的预防1、加强瓦斯检查,严禁空班漏检,坚持瓦斯连续监测,瓦斯浓度超过1%时,必须停止作业,瓦斯浓度超过1.5%时,必须停电,把人撤到新鲜风流中,待瓦斯浓度降至1%以下后,方可恢复作业。2、坚持使用瓦斯探头进行连续监测、使用好瓦大公报电闭锁。3、加强工作面上隅角的管理,上出口放炮时。炮眼口斜向机头,放炮时在第一排,炮落时基本柱持挡皮隔离采空区,瓦斯泵不能正常运转或放管路不能正常抽放都必须向矿调度汇报,并

12、派瓦检员控受到影响地点,一旦瓦斯超限,严禁作业。4、所有转载点必须有喷雾装置且必须能正常使用。5、上下机窝放炮前后,必须洒水灭尘。四、水灾预防1、采煤工作面所有人员必须熟悉透水预兆,采面透水预兆有:顶板煤岩变潮、有滴水或淋水、挂红、挂汗、产生雾气等现象。2、16M3301运输巷、风巷水沟必须经常清理,随时保持畅通,各排水点的水泵要保持完好,并有备用水泵。五、顶板灾害预防1、采面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知道顶板大面积来压特点,顶板大面积来压普遍现象:顶板掉开裂、片帮、支柱载荷急剧增加、顶板下沉和下沉速度急剧增加,出现煤岩破裂的霹雷声。2、采面必须进行矿压观测和动态监测,掌握顶板活动规律,掌握基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提供科学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