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050260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地理各章节复习要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不规则的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概念:与地球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2.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都指示东西方向。3.纬度:划分(赤道为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4.特殊纬度:(1)0度: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

2、界线;(2)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四、经线和经度1.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3.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度(W),向东为东经度(E);4.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5.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东、西半球的分

3、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五、利用经纬网定位第2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3.周期:1天或24小时。4.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二、地球的公转1.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3.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

4、季,12、1、2为冬季;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课本11页)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4.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课本12页)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特征:是否有阳光直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是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

5、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第三节地图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课本14页)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种: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的大小和内容详略及范围的大小的关系:比例尺的大或小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大比例尺 小 详细小比例尺 大 简略三、判断方向的方法有三种: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经纬线: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3.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方,其它与第一种相同,四、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6、的垂直距离;(课本16页)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3.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4.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5.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种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高原山地-大于500米,平原-小于200米,丘陵-200米与500米之间,盆地-海拔高度不确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伏小,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地表面起伏小。(课本17页)6.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

7、同的颜色的地形图。绿色-平原,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蓝色-海洋、河流、湖泊。(课本17页)7.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密集或重叠的地方。(课本16页)8.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18页)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地图有很多种类。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地信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海陆分布: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8、,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3.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课本33页图)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六块大陆:亚欧大陆(最大)、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小)。4.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深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许多岛屿和起来叫群岛。5.面积广大的水域(海洋的主体部分)叫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叫海峡。6.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课本34页图)亚非两洲

9、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7.七大洲的轮廓图8.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9.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距南极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10.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12.最大的岛屿: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洲),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亚洲)13.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14.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15.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

10、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16.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7.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按顺时针方向有亚洲、欧洲、北美洲18.各大洋濒临的大洲:(课本33页七大洲、四大洋图)各大洲临的大洋:19、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0、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21、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分为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亚非北南美,

11、南极欧大洋。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最冷的、纬度最高的、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23、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24、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是白令海峡。25、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26、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27、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28、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轮廓吻合、古

12、老底层相似、动物29、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运动的内容。30、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张裂运动、碰撞挤压。31、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课本42页至43页)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2、次要原因:人类活动。3、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假说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2、主要内容: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三、板块的运动1、大

13、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2、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3、板块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4、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6、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在增高、红海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将会消失。(课本43页图)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中海将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红海将扩大: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科

14、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7、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判断: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如果在某地发现了大量的陆地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8、六大板块图(课本41页)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2天气与人类的关系3常见的天气符号(课本53页图3。6)4卫星云图的识别(课本53页活动1)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5风向与风力、阅读天气预报(课本第52页图3.4)。6空气质量的高低,用污染指数来表示。7 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质量状况(课本55页)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生活1气温的观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次数、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百叶箱)二、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