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9750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实施细则责任教师 陈白夜一、 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有2个学分。本课程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一门后续课,它比较概括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对中国的古代文化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讲授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包括天文历法、历史地理、行政区划、职官科举、礼制宗法、宗教文化、衣食住行、金石书画、古籍目录等九个部分,共九章。九个部分的内容大多数有较大区别,有的存在关联

2、现象,如历史地理和行政区划。关键在于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时首先应当对全书内容有整体的连贯的了解。本课程教材中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浅谈诗经、春秋左氏传浅讲、论语和孟子、学点音韵学,因为本专业在以前的学期中已经系统地开设与这四个方面内容有关的课程,所以本课程就不再讲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注意把学到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书的阅读实践接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古书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资料本课程以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作为基本教材,另外在网上挂出了本课程的“单元重点提示”,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单元重点提示”是

3、对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内容的压缩、提炼和必要的说明,目的是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重点、难点。此外,本课程还安排了四次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平时作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应当尽可能完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应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分数占总分的百分之十二,即每次作业占百分之三。四、教学建议1“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后续课程,学习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基础,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学习中应当将几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 2教师在介绍各种概念时要注意结合对古代文学中各种文体句例的分析,要充分展示相关的图片材料、音乐材料或影片材料等,避免机械而又概念

4、化地灌输。3本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知识点分布较散,且许多知识内容历史久远,对今人来说,有很强的陌生感,并难以记忆,所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既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又要避免为了应试而硬性记忆。应当特别注重理解,提倡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与曾经所学过的知识和阅读古书的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认识古代的各种文化现象。4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依据,提倡阅读有关参考文献,提倡独立思考问题,提倡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还要进一步做到知其所以然。五、教学进程表周 数教学方式内容周课时第 二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2第

5、三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2第 四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地理状况12第 五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12第 六 周面授、作业讲评中国历代的职官科举21第 七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历代的职官科举12第 八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礼制宗法12第 九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礼制宗法12第 十 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宗教和宗教研究12第十一周五一长假第十二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宗教和宗教研究12第十三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12第十四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12第十五周面授、作业讲评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21第十六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12第十七周面授、课堂讨论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12第十八周复习辅导、答疑整学期内容3注:本表仅供各教学班参考。本学期教学时间共有17周,除去“五一”长假,故本表以16周计算。本课程为48学时,其中约百分之三十时间即15课时安排面授课,约百分之七十时间即33课时安排各种助学活动。本课程提倡搞社会实践活动,课时可以另加。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