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9729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非无与伦比的忧伤-论虚无主义在作品耻中的弥漫翁发祥 电话:15934827746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1281.引言当J.M.库切的文学作品耻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事,无论是身在瑞士的文学机构还是国内众多的评论家都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论,于凤川在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中写道,他是“南非种族隔离矛盾现实最好的阐释者之一” 1(P46),王丽丽则在一曲殖民主义的哀歌评1999年布克奖获奖小说中提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文学家应有的使命感和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无情的鞭挞了西方文明残酷的理性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大部分作品都用“讽喻和象征的手法展示了殖民地人民在殖民主义和种族

2、隔离政策压迫下的生活”。2(P162) ”笔者看来,作者库切的耻除了上诉评论外,更多的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对人类生存目的疑惑,以及对当前所谓的主流道德文化说教的不信任。作者出生于南非那种种族问题冲突严重的国家,从小目睹人与人之间的压迫,无疑给他后来的生活涂上一种悲观的格调。这种思想上的虚无主义倾向早已经渗透到作者的灵魂深处。库切生长、生活在最不自由的环境里,库切将自己国籍所在地的南非社会总结为“主奴社会”,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南非是一个主奴社会,现在它是一个受压迫者公开反叛、主人处于混乱中的大地” 3(p96)。耻这部作品充斥着对历史的探讨,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探究,却无一例外的以荒诞结束

3、,认为个人只是历史的玩物,只是社会的玩物,只是环境的牺牲品,那些试图从生活中找到归宿的只会是徒劳一场,因为一切都是虚空,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的反抗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虚无。可以说小说耻是虚无主义情愫在新南非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缩影。Pratt在总结虚无主义的发展史时说:虚无主义者认为一切道德都毫无意义,他们以不可知论为信条,认为虚无的力量终将摧毁一切道德,信仰,它将加速人类历史的衰亡 。原则上虚无主义只想宣布一件事,那就是虚空将主宰世界,而宇宙本无它物。而在21世纪的今天,虚无主义的情愫以渗透到了文学的各个角落,到处都笼罩着阴霾,愤怒,恐惧。4(p513)2.黎明中的黑暗-历史轨

4、迹的不可知性1994年,南非黑人第一次得以履行自己的神圣投票权利,选举产生了黑人居多数且处于领导地位的多党联合执政的民主政权。南非迈入后种族隔离时代,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方面,随着种族隔离制度的瓦解,黑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新一代土生土长黑人势力的崛起。以佩鲁斯特为例,他学会运用精良的器械,凭着勤劳、和新政府的帮助,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殷实户”;但人性的贪婪的本性却在历史的变革中丝毫没有扭转,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他间接的策划了对露西的非人道强奸。另一方面,由于旧的社会体制的崩溃,南非被抛入一种普遍的无序状态之中,到处都是无政府主义。(P36)南非是成为了民主国家,种

5、族隔离制度也被废止,保护白人特权的机制也随着土崩瓦解。白人和黑人的位置完全颠倒了。露茜作为白人殖民者的后裔变成了替罪羊,被强奸。露茜说:“那完全是在泄私愤” (P174)南非真的能像政治家预想实现种族的大融合吗?库切的回答似乎是有些悲观:三个黑人强奸白人露茜,既非为满足生理欲望,也非出于露茜个人的原因,而仅仅因为露茜的肤色,她是白人。黑人小孩也加入到这场狂欢中来,强奸过程是对黑人孩子如何对白人发泄仇恨的一种言传身教。如此幼小的心灵, 就埋下了对白人仇恨的种子,仇恨代代延续,耻辱随之而转换轮回。似乎库切要向世人暗示什么,是否恰如库切在Jerusalem奖的授奖演说中,将之称为南非的“爱的失败”。

6、3.黑暗中的迷惘-生命的惘然自古以来伟大的哲学家都在探究人类生活的意义何在,当很难将人生存的意义和宗教联系起来,库切笔下的小人物只好有意无意的向虚无主义意识去靠拢。小说开场不久,库切用冷峻淡定的口吻写到, 他认为自己很快乐。然而,他从没有忘记俄狄 浦斯王最后的台词:人不死,何言福?(P3)这一告白也敲定了小说耻的主基调。人活着是为了救赎自己的原罪,圣经中这样告诉我们。当然作为一名无神论者,在洛里眼中他甚至否定了救赎的意义。卢里在经历了女儿露茜的暴力事件之后,幡然悔悟地去学生梅拉尼家里登门致歉,但结果是面对梅拉尼母亲和妹妹时再次的爱欲翻腾,其结果是于事无补,因为洛里打心眼里也许宁肯死,也不接受其

7、他的选择(P101);而又有谁该为自己女儿的悲惨命运来负责任呢?是否只有把露西作为替罪羊才能弥合白人祖先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呢?库切本人曾激烈批判这种关于种族融合的廉价的乌托邦神话。事情比这要繁复得多,波勒克斯和卢里发生冲突后,威胁道,我们要把你们全杀掉(p230)。也许救赎在作者眼里真的是荒诞不经的滑稽,一切都是枉然。在南非,白人的存在还会延续下去;作为这片土地的孩子,露茜的孩子也会长大,他真的会被黑人接受吗?露茜的孩子又会如何面对南非的种族现实?他会充满仇恨吗?可以预想,种族问题仍在途中,它还会以更为复杂的形式继续下去!作为库切笔下的一个小人物,洛里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也许库切以给自己的小人物盖

8、棺顶板,既生活本身的空洞与无意义,追求之后的虚空与乏味。洛里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却难以为人师表,他不时的寻找妓女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只有通过与女人的肉体关系,他才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和生活的意义。但本能的满足给他带来快乐,更多时却是痛苦。依他的想像,他和索拉亚性交时一定像蛇在交配 即使在高潮的时候也显得兴味索然。(P3)很明显,性对他来说已经丝毫不能和生命的传承联系在一起,因而性也不会带给他对生命的满足!作为一个学者,洛里坦言,不过是碰巧当的老师罢了,教书从来都不是我想干的职业。我当然从来没有斗胆敢去教人如何去生活,过去别人都叫我学者。我只写些关于死去的人的书,那才是我心向往的处所。我教书完全

9、是为了生计。”(P120)洛里赤裸裸的坦白不仅让人毛骨悚然,一个曾今和神职相媲美得职业,在新南非,也许是新时代的人们眼中竟然成了市井之徒皆可为的职业。但又让人不得不敬佩他的坦诚,他一心想要从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中解脱,也照应了文章的主题,人不死,何言福!显然连洛里自己也认为他在世间的最求只是虚空一场,在他眼中也许另一个世界才是他的目的地。虽然身在南非,小说中从未见到卢里在任何地方提及过非洲的文化传统。相反,他所研究的是西方的语言,所喜爱的是欧洲的浪漫主义诗人,诸如华兹华斯和拜伦,所信奉的也是他们的观点,而且,把他们的思想当作自己行事的标准。他把自己与学生梅拉妮的做爱看成是华兹华斯所谓的“感官之焰

10、熄灭前的最后一跃。”(4) 在这样的人生观的指导之下,他不断地去追逐女人。他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成了爱欲的仆人。显然,言外之意,作者对洛里的行为没有提出批判,毕竟他的行为只是遵循了佛洛依德的快乐原则!如果洛里一定要认错,那一定是代表人类先进文明的西方文明的错。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人类的文明是否出了问题?人类的文明是否要以道德底线的突破为代价?洛里的人生无疑是苦闷的,他同时也是孤独的,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孤独,而是整个时代的孤独。 有性无爱,有交流无了解,有朋无友。只能博得动物的忠诚,与动物偕老一生。当洛里试图把生命的尾声献给关爱动物时,他所发现的动物收容所却是一个动物生命的终结之地

11、,在那里狗类由于性欲的旺盛而被阉割,洛里彻底的崩溃了。作者借洛里之口讽刺了人类的虚伪。拯救动物的工作也毫无价值“资金来源没有了。国家的当务之急表上,动物哪有什么地位” (P82)。库切在双重视角里说:“我作为一个人,一个存在的人,感到很不安,这个世界上苦难,不仅仅是人类的苦难,让我思绪困乱无助。”3(p160)对卢里教授来说,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生存就意味着放弃,他原本可以留下那条能陪伴他一起听音乐的残疾的狗,但最终却亲自为它注射了致命的一针,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对待动物的无情暗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对缺乏仁爱的现实生存的绝望。现实的新南非让洛里的生活变得没有丝毫意义,让他的灵魂开始变得冰冷直到

12、扭曲,一切追求的结果都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模样,也许这也是虚无主义的凯歌吧!4.结语耻文本的厚重,让读者重新走进南非复杂的历史语境。从库切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对南非事态的忧虑,对现代人类身存困境的深思,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困惑。 但作品更多的流露出作者的无奈,他的作品是深邃的,但同时作品的意境也极多消沉,作者没能力为他的书中人指出一条出路。在这种种隔离政策已经废除但族种族矛盾仍旧激烈的新南非时代,洛里这么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的坎坷仍然值得每一个人去思索!当客观大环境短期内不可逆转,而传统生活的意义被一一否定,对于洛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去依靠什么走下去,别让虚无的情愫成了人类最后的寄托

13、!拿洛里为例,他是一个人文科学学者,更确切的说是一个感性的人,对生命终极有所探求的人,他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包含来自于接近真理是的痛苦,即面对人生虚空:当所支持赖以生存的历史,社会,人生价值一一崩塌时的无可适从,无可奈何!这不能说是作者的消极,是对南非社会将良性发展的质疑(社会贫富矛盾, 黑人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许在作者看来,人类的一切努力只是徒劳,问题的解决只是暂时的,但矛盾对立是恒久的!也许忏悔、复仇与和解等都会南非社会好转必经的阶段,但不管怎样,这都不会是简单的、一帆风顺的过程。南非的种族矛盾和仇恨,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卓绝的努力才能化解和消除,而在一切都不可知的

14、情况下,虚无主义则填满了这一想象的空白!参考文献1于凤川.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J.中外文化交流,2003,(12).2王丽丽.一曲殖民主义的哀歌评1999年布克奖获奖小说耻J.当代外国文学,2000,(3).3 Coetzee, J.M. Doubling the Point:Essays and Interviews,ed.David Attwell.Cambridge:Harvard. UP,1992.4 Pratt, Alan. The History of Nihlism. Cambridge:Harvard,UP 2004.5 J.M.库切.耻M.张冲、郭整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文中括号内批注页码均引自本文)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