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049651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单元克、千克、吨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

2、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

3、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

4、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建议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教学时“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引导学生得出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

5、的概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u课时安排:本单元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课题课时认识克1课时认识千克1课时认识吨1课时练习一1课时综合与实践1课时课时认识克教学内容教材12页,认识克。教学提示学

6、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克”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称一称”“掂一掂”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克”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称一称”等活动,突破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难点:建立“克”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学具准备:

7、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汇报:生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生2: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生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生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克。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究新

8、知“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师:出示1勺糖。猜猜看,它有多重?学生猜想,代表发言。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汇报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教师出示1枚1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学生自由回答。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生:1枚1角硬币大约重1克。师:“克”在生活中用字母“g”表示。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手中1角硬币的质量并谈谈

9、感受。让学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学生思考汇报:1个乒乓球、一个扣子、一粒黄豆等。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指名回答。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生1:1个鸡蛋的质量。生2:妈妈的金戒指。生3:一袋薯条质量。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克”并加深对“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巩固新知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完成P2页“填一填”。学生独

10、立思考,填空。订正,指名读。P2页“填一填”答案:100g200g900g达标反馈填空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1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1个鸡蛋大约重,1个苹果大约重130,1包方便面重100。要想知道1枚图钉的质量我们用称出它的质量。块橡皮大约重9克,4个这样的桃子重多少克?答案:1.克g2.1克60克克克3.天平94=36课堂小结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生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生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

11、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来加深对“克”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布置作业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1个香蕉大约重80,一块奶糖重约4,一个桃子大约重克。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3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说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克克克判断对错00克白糖和500克鸡蛋一样重。数量多的物品比数量少的重。答案:2.克克不唯一3.32=64.500600XX.板书设计认识克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教学反思学生刚开始接触质量单位,并且1克质量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

12、忽视,因此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中建立克的概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克的理解。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少数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的重量,没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亲自称一称,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概念。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掂一掂,比一比

13、,加深对1克的体验。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明确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克的感性认识。利用说一说体会质量单位克与生活密切相关,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学资源包“公斤、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两=50克,1斤=500克,1公斤=1000克。说课设计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克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的学习内容,虽然学

14、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在以后的解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质量单位,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进场接触到物体的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学生多少接触或感受过物体的重量但对于克的概念基本属于空白,建立克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常见的秤,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和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难点:建立“克”的概念。教法、学法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