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9631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一、挖掘生活素材,体现“生活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引导学

2、生挖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具实效性。这节课可以说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优美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亲切感,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买文具时,首先我用情境引入,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币;然后以下面几个问题切入教学:买这些物品要用多少钱购买呢?(电脑播放小朋友奇奇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在书中情景图的画面上);这些面值的人民币你认识

3、吗?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电脑出示本节课要认识的相关人民币);最后开展购物活动、模拟逛商店,让学生真正认识人民币。从以上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到,把教学模拟成生活实践,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课堂教学更具实效,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二、内化数学思想,体验“数学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 “数学味”的重要体现。例如,三

4、年级上册搭配一课,要求安排学生一周的菜谱,从周一到周五,要写很多菜谱,学生写、看都会感觉不方便。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其明确地体现呢?这时,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列举、画图、数字表示等简洁明了的方法进行搭配,同时引导学生搭配时学会遵循“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是排列和组合的简单知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地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才能够保证计数时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

5、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会“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三、活化学习经验,提升数学本质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数学课堂表面浮华、热热闹闹,实质却缺少必需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力度过低,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性时,教师总是仅限于知识的表象,而没有就这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与探究。在探究“3的倍数”时,笔者认为,应回到思维的原点,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考虑,先从“2和5的

6、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就行”入手进行研究,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将学生拉回知识的原点,然后将这一问题带到3的倍数的研究过程中,在根本处加以追问,从而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数学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研究数的特征则更为抽象。为了克服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我在教学时设计了用小棒图以及动态地分小棒的过程。在观察动态图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各数位上的数2个2个地分的情景;在3个3个地分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借助画图操作,经历并感受到3个3个地分的情况,逐步明白“百位是几就剩下几,十位是几就剩下几”的道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的

7、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直观教学是学生认知的需要;这些直观手段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为学生的后续推理和想象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这种从根本处追问,回到思维原点的做法,让学生不仅看到了表象,更理解了本质,也体验到了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总之,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味”与“数学味”相结合,还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归纳、总结。真正做到郑毓信教授所说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要让数学“生活味”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就必须注意“生活味”和“数学味”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责编黄春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