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8805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案例、拓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题举例答题要求:案例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中的材料,并能针对提问,运用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中的相应理论或知识点加以分析、作出判断。其中,题中第二小问要求展开看法,回答必须做到: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包含一定的分析,且字数不少于150字。复习要求:案例题训练、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即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先将具象的材料加以抽象,准确把握文化现象的本质,并予以说明,同时又要求考生从抽象回归于具体,结合时代、社会的情况阐述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样态或现实意义。考生可参照课程的案例题题库中的题目学着思考、分析、写作。1“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剧作,取材于民间故事。

2、故事叙述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将窦娥卖与蔡婆为童养媳。后来,流氓张驴儿父子欲霸占蔡婆、窦娥婆媳,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却毒死父亲,随即诬陷窦娥杀人,并买通官府。官府严刑逼供,窦娥与蔡婆无处伸冤。为救婆婆,窦娥自认杀人,但临刑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廉访使到此地,见到窦娥鬼魂,后重审此案,为窦娥昭雪冤情。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窦娥的蒙冤与最后的冤情昭雪,反映出传统社会的法治情况是怎样的?(2)窦娥冤的故事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窦娥之所以蒙冤,是因为流氓张

3、驴儿买通官府诬告她杀人,贪官将窦娥屈打成招,从中见出案件的审理并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普通老百姓如窦娥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从法律本身很难获得直接的、稳妥的保障,这说明了传统社会中法制与法治的不健全,或者说,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轻法律,“法”不具有独立的属性。而窦娥最后冤情得以昭雪,源于窦娥的父亲重审此案,这表明了“法”在传统社会中依赖于清官、好官才得以发挥正面作用,这仍然是以人治而非法治为基础的,同样显示出法治的被轻视。(2)结合“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轻法律”这一弊端,针对现代社会的法制的健全、法治观念的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窦娥冤是一个悲剧故事

4、,映照出的是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轻法治的普遍状况,无法保证老百姓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较之过往,今天社会的各项事务更加纷繁复杂,普通公民与法律打交道的场合较多,更需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法律发挥最大的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要改变“重人治而轻法治”的状况,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在制度上加强建设,确保法院、检察院等执法机构依法办事,并有相应的监管督察措施,保障法律的运行。参考答案2:窦娥冤的故事反映出古代社会是重人治轻法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是法治社会,但法治有时候也会被轻视。窦娥冤的故事对今天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启发我们要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一切依法办事,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避免

5、掉窦娥那样的悲剧,让社会更美好。参考答案3:窦娥冤反映出的问题,让我真切感受到当时恶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但故事的结尾以一种近乎神话般的手法写到了窦娥事件甚至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最终案件得到了昭雪;同样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所启示,善恶终有报。2苏轼喜爱画竹,有一次兴致来了随手用毛笔蘸了朱砂画竹,别有韵味。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认为不真实。苏轼反问,惯常是墨笔画竹,难道竹子是墨色的吗?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朱笔画竹或是墨笔画竹,反映出传统的艺术追求是怎样的?(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1:(1)朱笔画竹或是墨笔画竹,反映出传统的艺术追求是怎样的

6、?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传统(琴棋书画)的艺术追求并不完全注重写实,即现实主义手法,而是更注重写意。所谓写意,有两层内涵:一是写物象之意,捕捉物象的精神,二是写胸中之意,借形象传达情感。如松、梅、竹、菊等所以在画中成为永恒的主题,是因为画家赋予它们以高洁、晚香、坚强等人的品质。(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回答不少于150字。欣赏艺术本是“见仁见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艺术追求会让我们感受到: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一件艺术品,获得的感受会不相同。人们可通过艺术来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每个人都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

7、欣赏者把自己的经历、经历与作品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这也就是“写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可参考教材P188189)参考答案2:(1)中国的书画,不注重写实,而讲求写意,写意最终营造出一种意境。苏轼的反问恰好要说明中国画的妙处不在具体的物象上,而在整体的意境、韵味上。苏轼用朱笔画竹,就别有韵味了。(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会带给我的启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就是写意抒怀,就是对艺术境界、意境的追求。因此,我们欣赏艺术时,要透过艺术的表象,通过作品预留下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感悟其中所表现的真善美、以及对待生活的超脱的态度。详见教材P1903阮籍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本来有

8、济世之志,但身处魏晋交替之际,政治变故不断,名士少有能保全自身的。在这种情况下,阮籍尽力不参与世事,常常喝酒大醉。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求娶阮籍之女,但阮籍一醉六十日,最终司马昭没问成。当时的权臣钟会好几次打算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意图从他的回答中找到借口来治罪,但每次都因为阮籍喝醉酒没法回答而未能实现。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在阮籍的饮酒乃至醉酒的生平事迹中,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有人认为酒是忘忧草,也有人认为酒会让人失去理性;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相差也很大。传统的酒文化多多少少也积淀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习惯中。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酒文化或饮酒?参考答案1:(1)在阮籍的饮酒乃至醉

9、酒的生平事迹中,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0分)其饮酒是为了借酒浇愁,是为了使自己在“名士少有能保全自身者”的魏晋乱世,求得生存,所以,他尽力不参与世事,常常喝酒大醉。司马氏要与他借亲,他还是饮酒,可以说,他的饮酒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是那个沉默年代最为无奈的选择。(2)有人认为酒是忘忧草,也有人认为酒会让人失去理性;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相差也很大。传统的酒文化多多少少也积淀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习惯中。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酒文化或饮酒?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酒渗透于整个

10、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华民族的饮酒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先哲很早就强调饮酒不能过量并倡导饮酒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照各人的酒量、财力和劳作时间,适量饮酒,以不及于困乱为度,这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对“酒德”言简意赅又能身体力行的理性论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作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在庆功祝捷、结婚祝寿、签字立约、团圆接风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往往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而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相当作用。人们在酒局社交

11、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形成酒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谈事儿要酒局,没事儿更要酒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但是也要科学饮酒,注意以下几点。1、 承认个人差异是健康饮酒的首要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饮酒量最为重要。2、 最佳饮酒时机和良好身体状态是健康饮酒的先决条件。3、 注重营养膳食是健康饮酒的重要因素。4、 重视饮酒中的禁忌。饮酒后忌立即卧床、泡热水澡或游泳;饮酒忌逞强好胜、过猛过快;忌掺混饮酒;忌边饮酒边吸烟等。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但是科学饮酒与酒文化并不矛盾,我们要发扬酒文化,有要适度饮酒来有益我们的健康。参考

12、答案2:(1)在阮籍的饮酒乃至醉酒的生平事迹中,酒之德不在于使人与神的交通,而在于它能使人忘记现实以及现实中的痛苦,就作为忘忧草而非接仙丹存在的。醉酒成了他超越现实束缚、实现人格自由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饮酒乃至醉酒使阮籍摆脱了权贵和黑暗现实对他要挟。详见教材P98-99(2)中国是个重视人情的国度,殷勤劝酒历来视作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以酒祝贺成为习俗惯例,以酒饯别、借酒抒发离情别绪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这中间,酒起到了助兴、达意等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酒可醉人,借酒浇愁只能愁更愁,往往有些人借酒势做出一些违法甚至犯罪的事。特别是酒后驾车的事。4列子中记载了伯牙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体现出士人与琴乐怎样的关系?(2)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参考答案1:(1)伯牙的高山流水,其意已不在琴弦,也不在乐音,而在那些琴音交织形成的“高山流水”的崇高感和悠然兴致。体现士人通过弹琴,主观情感与天地自然的交流,琴音是心灵与自然碰撞后的回音。(2)评阅标准:符合题意5分,观点明确5分,包含一定的分析5分,语言表述5分。参考要

14、点: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三大功能:娱神功能、引导教化百姓的功能、抒情娱乐功能。在今天,音乐的前两个功能都已弱化甚至消失,而抒情娱乐功能则不断强化。针对现代社会音乐的抒情娱乐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2:(1)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体现出士人与琴乐怎样的关系?见教材第181182页。要点:士人弹琴,更多的是表达内心的情感。琴,被作为天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弹琴体现出来的是神与人沟通时的愉悦,是弹琴者主观情感与天地自然的交流,跳动的音符,变成 心灵的震撼,仿佛心灵和自然碰撞后的回音。士人弹奏,其意不在琴弦,也不在乐音,而是通过抚琴的动作,达到调节心性的目的。(2)古代中国人认为音

15、乐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回答不少于150字。见教材第2829页。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哪些功能?作用:神人沟通的工具;引导百姓向着统治中心靠拢的(教化)工具;娱乐工具。这些功能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3:(1)弹琴体现出来的,是神与人沟通时的愉悦,是弹奏者主观情感与天地自然的交流。通过弹琴的行动,弹奏者就可以寂然于大道。处于忘我状态之中的弹奏者在欣赏琴音之时,得出的或为伦理秩序,或悟出了天地运化的大道,或感悟到人生的喜怒悲欢。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其意在于那些琴音交织形成的“高山流水”的崇高感和悠然兴致。详见教材P182(2)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娱神功能、

16、乐教功能、娱乐功能。现代社会,我们对乐的理解以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上以西方的音乐观来代替古人的乐观,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娱乐功能不断强化,教化功能日益萎缩,“天人合一”的至乐追求,更是如天方夜谭了。今天的音乐在娱乐功能上,表现为。详见教材P295汉代的韩安国曾在梁孝王处为官,后犯法被囚于山东蒙县的监狱。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意思是我还会复职的,希望你能待我客气一点。但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提拔他为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听闻后弃官逃跑。韩安国将田甲唤回,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田甲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