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8785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考试指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 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 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

2、,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 答: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

3、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

4、响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论语(节录)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

5、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

6、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

7、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 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 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

8、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第三节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 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

9、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

10、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西汉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

11、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2理解作者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答:“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3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答: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

12、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4掌握“发愤著书”说: 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

13、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一史记太史

14、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 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 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 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

15、“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 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 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